宁波-舟山港致病菌毒力相关基因挖掘及耐药分析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f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海水近岸、贝类和鱼类等海洋生物中的革兰氏阴性嗜盐菌,也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尤其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副溶血弧菌引起的在食源性细菌中的比例一直占有较高比例,其主要是由于食用了加工不当而导致的污染了致病性副溶血弧菌的海产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致病性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是耐热性溶血素(TDH)或其同源性溶血素TRH,分别被基因tdh和trh编码。然而,从环境、海产品和临床中分离得到的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并不是所有的致病菌都包含有该基因。研究显示,几乎所有的临床株都可产生神奈川现象(含TDH基因的副溶血弧菌可在我妻氏血平板上产生一种特殊的溶血现象),此现象和TDH有密切相关。而环境中的菌株很少有神奈川现象,但若其含有tdh或trh则被认为是致病菌。副溶血弧菌对宿主的致病性与副溶血弧菌产生的各种毒力因子息息相关,对这些毒力因子及相关基因的研究已广泛引起研究者足够的兴趣。其中包括tdh、gyrB、tlh和toxR等基因。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广泛分布于河口和海洋的革兰氏阴性菌,是海洋动物和人共染的一种致病菌。致病性的溶藻弧菌是危害大黄鱼最严重的病原菌。大黄鱼是中国海产经济鱼类中最为重要的,从而对水产养殖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溶藻弧菌会引起败血症、炎症反应、伤口感染等症状,同时也是腹泻病原菌中的一员,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溶藻弧菌产生的各种毒力因子,目前研究的有胶原蛋白酶基因、铁摄取调节基因、碱性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和鞭毛丝蛋白基因,毒力基因的调控基因以及调控的目的基因。气单胞菌属是常见的致病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疾病种类繁多,其中包括出血症、腹水病等。这些疾病给水产养殖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还能通过水产养殖动物和海产品感染人类。抗生素一直被认为是治疗由致病菌引起的此类疾病的良药,但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该致病菌的耐药株不断出现,由此给人类带来了较大的困扰。因此,研究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的耐药性、致病性、表型和毒力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明晰其致病机理,继而获得有效抑制其致病力的方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主要从致病性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相关基因着手,通过PCR技术对已报道的毒力及相关基因进行检测、测序和克隆保藏。结果从副溶血弧菌中扩增到毒力相关基因gyrB、tlh和toxR,从溶藻弧菌中扩增分离到毒力相关的胶原蛋白酶基因、碱性丝氨酸蛋白酶基因、鞭毛丝蛋白基因和铁摄取调节基因,从嗜水气单胞菌中分离到气溶素基因和肠毒素基因。最后,对致病性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的常见耐药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对万古霉素具有耐药性,对11种抗生素高度敏感;溶藻弧菌对青霉素、万古霉素高度耐药,对9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嗜水气单胞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对利福平、新生霉素、大环内酯类(2种)抗生素、新霉素、头孢噻呋、四环素7种抗生素高度耐药,其对7种抗生素高度敏感。通过分析了耐药性与致病性表型之间的关系,对抗生素的使用、致病机理和来源都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比较了国内外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现状,简要介绍了安全评价的研究概况,提出从生产、存储、运输、经营、使用和废弃物处置等环节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长寿命、理论容量高、环境友好、无记忆性和安全可靠等优点,在现代电子消费产品和新一代电动汽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自该技术发明以来,锂离子电池一直在电极材料的设计和电池自身的组装上面临诸多的挑战。一方面是在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怎样提高其系统电解液的扩散、离子的转移和电极的导电性;另外一方面是怎样设计与合成先进的电极材料来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比容量和容量保持率。最近很多材料例如金属、碳
  当前,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主义、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做好反恐维稳工作必须加强情报信息收集与共享,在具体行动上要做到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