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租车行业在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成为城市的一道“流动风景线”,也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出租车不仅成为城市交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还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新的选择,也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与此同时,出租车行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罢运事件和群体上访事件的增多,揭开了出租车行业困局面纱的一角,反应出政府管制中的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让公众对管制政策产生了质疑。目前,政府对出租车行业的管制不仅没有增加社会的福利,反而使出租车企业取得了垄断地位,获取暴利,出租车司机的利益却得不到保障,也导致了政府的寻租行为。同时,“黑车”的屡禁不止,也给出租车行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文本分析、理论分析的方法,以政府管制的基本理论为出发点,阐述政府管制的内涵和特征,介绍政府管制的公共利益理论、管制俘获理论及激励性管制理论,证明对出租车行业管制有其必要性。综合分析现有的出租车经营模式,从出租车行业政府的管制体制、管制内容及管制的发展中发现政府在出租车行业管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出租车企业垄断经营、司机利益受损、运价结构不合理、权力寻租、“黑车”泛滥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认识到出租车经营权的设置不应基于特别许可,而需向一般许可回归。为完善出租车行业的政府管制,首先需要完善法律体系,尽快清理现有的出租车管理法律法规,制定新的出租车管理办法,依法规范各地出租车的经营管理行为。其次,要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经营模式,允许个体经营者进入市场,从制度上给予个体经营者同等的市场准入机会。再次,要合理控制出租车的投放数量,放松数量管制,并多元发展管制手段,向服务型政府过渡。最后,要完善政府对出租车行业的监管机制,增强执法的透明度,充分考虑各方利益,为准入制度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在完善出租车行业管制的道路上,仍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难题,政府的工作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