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已公认诗比小说、戏剧、散文受外来的影响更大,甚至有人说新诗就是用中文写的外国诗。对此,研究者研究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和流变;研究了郭沫若、徐志摩、冯至、艾青、穆旦等受外来影响的种种表现;研究了象征派“纯诗”理论,现代派“知性理论”,九叶派“新诗现代化”理论等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的情形;研究了现代中西诗学关系的多面呈现。不过中国新诗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是与旧相对重在新?是与老相反重在年轻?是不用文言用白话?是不同书面用语体?是挣脱古典而现代?是反对格律要自由?是抛弃传统重欧化?近年来新诗理论的研究重心倾斜于现代主义研究,将获得西方后期象征主义诗艺精华视为中国与时代最高诗歌艺术同步的成果。这自然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不过仅仅如此简单吗?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新诗发展的过程中,传统与当今、古典与现代、东方和西方、保守和先锋究竟是怎样的关系?1949年以前30年新诗如何发展?1949年以后30年新诗景象受政治左右还是早有渊源?1979年至今新诗发展与此前有什么关联?种种疑问令人思考而进入对诗歌理论的探寻。经由大量阅读原始资料,得出如下四方面结论:一是中国现代新诗理论不仅受当时的外来影响,也受西方传统影响而形成多元性和丰富性。一面是同时代东方印度和日本的小诗,英美浪漫主义的余波,法国前期和后期象征诗学,英美现代诗论,俄苏无产阶级诗论,使中国获得一个又一个当代诗歌导师;另一面也受西方传统影响:罗念生推崇古希腊经典长短诗律,不同于现代重轻诗律;学衡派和梁实秋师从白璧德新古典主义,强调古典美,反对现代诗过于自由;郭沫若、宗白华、梁宗岱都受歌德伟大人格杰出诗艺影响;王希和、傅东华、朱光潜、王力等从古典至20世纪初期的外国文艺理论和诗论中借鉴探索,期望发现融古今中外为一体的诗歌理论。二是中国现代新诗理论的开拓者因所受教育和个人禀赋的不同而各执己见,难以沟通和共容,因此发生多次论争。这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背景、20世纪特殊的时代背景、各人不同的求学背景,也即空间、时间和人三者共同的合力构成了中国现代新诗理论的驳杂多元。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期待视野,对同一首诗,同一篇诗论,同一部诗论著作的看法不会完全相同,而中国现代复杂的国内局势,使热爱诗歌的人有古典型、现代型、民族型等等,介于其间又有多种复杂表现。新诗的内涵在出现后不断产生各种不同的理解。三是中国现代新诗理论受传统的影响不可小视。虽不在论文主要范围内,但研究不能无视传统力量的强大,因新诗虽受外来影响而发生,但未曾与中国古诗完全割断联系。新诗人有的回头写旧诗有的倡导新声律。重要事实是:精通外语直接从外国诗歌诗论获得启发者易于认同其价值;未精通外语,因爱国民族主义否定外国思潮者,不易认同外国诗歌诗论,只从民间文学和中国古诗中汲取营养。另外,沉淀于中国人心中的美学习惯也制约思想情感,自从有了唐诗这座高峰,不但思想上具自由开阔奔放的精神气概和丰富深沉婉曲的情感内容,而且艺术上使汉语诗律达到世界诗律形式美的顶峰,其后历代诗人都愿梦回盛唐,而将宋诗宋词和元曲放置一旁。为此,学衡派将新诗与中国古诗精华相对照,自然得出今不如昔的结论。四是对中国现代新诗理论的学理分析需要引起足够重视。诗之所以为诗,会因不同时代地域和国别、以及不同语言不同美学倾向而有不同表现形式,但既然是诗,就必然具有与其他文类不同的形式规定性。诗会有叙事性,但叙事诗也是诗,不是小说;诗会有角色呈现和矛盾冲突,但剧诗也是诗,不是戏剧;诗会有自由的生命,但散文诗也是诗,不是散文。在中国现代,没有人把诗与小说、戏剧相混淆,但有不少人把诗与散文放在一起,其中“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胡适,和大力宣扬“诗的散文美”的艾青,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两人。其间虽有徐志摩、闻一多对英美格律的借鉴,穆木天、梁宗岱对法语韵律的借鉴,冯至对德语音律的吸收,林庚对中国古诗声律的借鉴等,但由于胡适倡导自由白话诗,艾青成功创作自由诗和传统诗话形式《诗论》的风行,顺应了自美国惠特曼《草叶集》之后蔓延各国的自由诗风潮,其内核则是20世纪革命时代的变革精神,导致新诗界对中国传统诗律的部分甚至全部抛弃,这是反映时代精神、减损传统诗艺的重要事件。对此,论文分四章探讨新诗理论接受外来影响的具体过程及一些重要诗艺理论的分析,前三章分别探讨新诗理论与外来影响的空间和时间、论者构成、多种样态(著作和论文)。第四章侧重分析朱光潜《诗论》中的外来影响。论文中包括三部初次研究的诗论著作:洪深《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比较英汉诗歌节奏与韵律,诗与散文节奏的分野;刘大白《中诗外形律详说》是第一部现代形态的中国诗学研究著作,对旧诗外形律客观估定、扬弃取舍;朱志泰《诗的研究》是中国现代第一部中诗英诗原文并论的比较诗学著作。附录是多年搜集的迄今最完备的中国现代新诗理论和批评著作与论文篇目。总之,除对空间、时间和人的整体分析和对主要诗论形态的分析以外,论文着重分析内涵相对稳定的诗歌理论著作。以探索中国现代新诗理论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如何汲取古今中外诗歌艺术精华,以完善新诗理论建设,并对新诗创作提供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