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大部分的恶性肿瘤患者最终会发展为脊柱转移。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机制是在肿瘤内部注入骨水泥后可相对有效杀灭肿瘤,从而达到止痛、稳定脊柱、避免脊髓和神经根压迫的目的。目前研究多关注骨水泥注入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但骨水泥注入量是一个绝对值,因个体和椎体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单纯以骨水泥注入量为指标来预判疗效,我们认为是不够准确的。我们采用填充率的概念来探讨骨水泥填充剂量的比值,可以更加准确的反应出颈胸腰不同椎体骨水泥填充剂量的多少,从而在理论上指导我们针对不同椎体施行个体化填充。目的:提出并建立一个新的评价指标,即椎体内部骨水泥填充率,研究其在评价球囊撑开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中的意义,并分析骨水泥填充率与现有评价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7年2月经皮球囊撑开椎体成形术(PK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效果及预后。于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指标进行评价。临床症状的评估参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影像学评价的指标包括:椎体后凸角度、椎体前缘高度(AVH)、椎体后缘高度(PVH)、椎体角度(VKA)。采用Mimics软件对椎体和骨水泥进行三维重建后得到椎体体积和骨水泥体积。骨水泥填充率通过V(骨水泥)/V(椎体)计算而得。分析骨水泥填充率与现有评价指标的相关性。采用配对t检验和Pearson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2名脊柱转移瘤患者(62个病椎)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其中男14例,女18例;平均年龄66.5(33-88)岁。平均骨水泥填充率为40.27±15.84%。患者VAS评分在手术前平均值为8.6±0.7分。术后24小时、1个月和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3.9±1.2分(p<0.05),2.5±0.9分(p<0.05)和3.5±0.8分(p<0.05)。将术前与术后24h的VAS评分之差值作为疼痛缓解的指标,骨水泥填充率与疼痛缓解的相关系数为-0.001(p=0.995)。ODI指数由术前的平均值76.4±11.1%降为术后24小时的34.6±8.6%(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分别为32.6±10.2%和33.9±12.4%,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骨水泥填充率与术前、术后ODI指数之差的相关系数为-0.107(p=0.410)。术前病变椎体的Cobb角为17.2±2.6°,术后24小时为14.2±3.4°(p<0.05),改善3.0±1.1°。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随访Cobb角平均为14.3±3.5°(p<0.05)和14.2±4.3°(p<0.05)。骨水泥填充率与Cobb角改善的相关系数为0.713(p<0.01)。病变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2.12±0.38cm增加为术后2.64±0.35cm(p<0.05),矫正0.52±0.12cm。末次随访为2.59±0.41cm(p<0.05)。骨水泥填充率与病变椎体前缘矫正高度的相关系数为0.694(p<0.01)。病变椎体后缘高度术前为3.16±0.38cm,术后矫正0.11±0.03 cm,末次随访为3.25±0.41 cm(p<0.05)。骨水泥填充率与病变椎体后缘矫正高度的相关系数为0.127(p=0.324)。术前病变椎体的VKA为17.20±3.42°,术后24小时为8.01±3.38°(p<0.05),改善9.19±2.23°。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随访VKA平均为8.51±3.27°(p<0.05)和9.12±3.42°(p<0.05)。骨水泥椎体填充率与病变椎体矫正角度的相关系数为0.478(p<0.01)。结论:1.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中,当骨水泥填充率为40.27±15.84%时,既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又能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可作为评价PKP治疗脊柱转移瘤疗效的客观、有效的指标;2.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能明显缓解疼痛、改善日常生活功能,但骨水泥填充率与疼痛缓解和日常生活功能改善无线性关系;3.椎体后凸成形术有助于恢复脊柱转移瘤患者的后凸畸形和病椎椎体角度,且骨水泥填充率与后凸畸形矫正角度和病变椎体矫正角度均呈正相关;4.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恢复脊柱转移瘤患者病理骨折椎体的高度,其中骨水泥填充率与病变椎体前缘矫正高度呈正相关,而与病变椎体后缘矫正高度无线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