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双重关系行为的本土化研究——以上海为例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CX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工作是助人艺术的专业,更是重视生命价值与人道主义的专业。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工作伦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本土社会工作的进步需要社会工作伦理的支撑,而推进社会工作国际对话同样也离不开本土社会工作伦理的反思。尤其在本土化情境下,社会工作伦理中的双重关系议题更值得社会工作者们讨论与研究。  本研究运用混合研究法中的顺序法,以先调查问卷、后个案访谈的形式,对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对双重关系伦理行为的态度有所整体了解并进行系统分析,以及影响其态度的因素。本研究调查问卷部分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4份,占总问卷数87%,个案访谈部分共访谈12名上海本土社会工作者。通过非参数检验法,笔者发现本土社会工作者对“与性相关的双重关系行为”的伦理接受度最低,其次是“与金钱相关的双重关系行为”的伦理接受度,而对“与专业性相关的双重关系行为”和“与社交相关的双重关系行为”的伦理接受度相对较高。男性社会工作者对双重关系行为的伦理接受度普遍高于女性。社会工作者对于与“已结案的案主”发生双重关系行为的伦理接受度高于“现在的案主”。通过对12名被调查的个案访谈内容分析,笔者发现本土社会工作者对专业伦理与传统人情社会间如何衡量与取舍而产生内心的挣扎。社工通常会在不违背伦理守则大框架和传统伦理道德的情况下进行抉择,此时专业界限变得模糊,这是目前本土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在研究讨论部分,笔者针对四方面内容进行讨论:  1、本土社会工作者对不同类型的双重关系行为的接受度排序;  2、学历及教育背景对于双重关系伦理行为的态度讨论;  3、性别议题下的伦理差异;  4、本土化情境下“关系”、“人情”与双重关系伦理行为的讨论。  本研究显示,目前本土社会工作者的双重关系伦理行为的整体认知状况较好,但其抉择的背后受到性别、学历、伦理道德、人情关系等多因素的影响。未来本土社会工作伦理的研究更可从不同领域的社会工作者及性别等议题出发,让社会工作伦理研究更具创新和实务价值。
其他文献
伴随着三波市场化浪潮的侵袭,一个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正在兴起,围绕土地的利益纷争也愈演愈烈。尤其是近年来,在利益分化导致群体利益矛盾频发的社会转型大背景下,随着城市建设速
农民工污名反映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不良印象与偏见,这一问题导致了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与排斥,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当前农民工的污名问题。本研究可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河南省周口市崔桥村和湖北省荆门市范店村的调查为依据,详细探讨了农民流动对村庄人际关系的影响。 为了回答农民流动对农民人际
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必然导致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变革,社区共治模式作为治理结构变革的成果之一,当这种模式开始实践,政府作为治理主体之一主导着这种新的治理结构的发展
在城市社区建设由政府主导的行政化模式向社区自治模式逐步转变的趋势下,城市社区自组织逐步兴起。如何增强社区自组织能力以发挥其功能,对推动社区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