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主要矛盾转变背景下,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受到广泛重视。城镇化高速发展与土地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粗放利用及产业结构不科学等原因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差异。探究土地经济密度时空演化及驱动力因素,对于优化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及产业布局、促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江苏省不平衡的省情与国情呼应,探究其土地经济密度时空演变及其影响机理,亦可为解释我国不平衡空间发展的国情提供思路。研究基于江苏省2006-2017年96个县级行政单元数据,运用区域经济重心迁移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总结江苏省县级行政单元的空间集聚类型。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模型评价省内宏观差异演化特征,个体差异如变化速率、收敛周期等则借助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分析。根据多元回归分析与GWR模型运算结果分别从整体与局部分析影响因素作用程度。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江苏土地经济密度2006-2017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期间,不同区域的土地经济密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区域的土地经济密度皆呈增长态势,增长速率的高低顺序与土地经济密度水平相同;空间变化上,集聚特征显著且集聚类型丰富,集聚效应也逐年提升。就不同集聚类型而言,应结合其具体情况制定差异化应对策略。(2)江苏省土地经济密度变异系数于2006-2017年间由2.01降至1.79,表明土地经济密度整体差异逐步缩小。局部差异中,苏南内部差异始终占据整体差异的半数以上。苏中内部差异最小,不超过10%。变化趋势苏南内部、苏中内部以及三区域间差异都曲线降低,仅苏北地区内部差异逐渐增加。从个体差异来看,相对发展率高低水平同经济密度数值空间分布相似,缩小趋势不明显。(3)影响因素选取需考虑其共线性及显著性。运用全局分析排查,最终确定了影响土地经济密度的三项显著因素:人口密度(正相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正相关)、产业结构(负相关)。整体看,三项显著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逐年增加。局部作用结果与全局分析相似,其中,人口密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显著作用区域较多;而实际使用外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资本投入强度显著作用区域较少且规律不明显。基于上述结果,笔者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4)在不考虑影响因素的前提下,绝对β收敛表明江苏省2006-2017年土地经济密度存在微弱收敛,收敛速率仅为0.8433%,与相对发展率预测一致。此时低值区域赶超高值区域所需收敛半周期约837.32年。兼顾影响因素后条件β收敛模型收敛速率有所提升,约为6.3381%,其收敛半周期也缩短至109.36年。该论文有图18幅,表11个,参考文献1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