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地震预警技术旨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目标区之前提供预警信息,从而为地震应急措施抢得时间以达到减灾效益,而在发震初期即对地震后续可能造成破坏的区域范围(潜在破坏区)进行快速预测,一直是地震预警系统精确发布有效警报的前提和难点。对于潜在破坏区的预测,一部分研究是基于预测的简化断层模型,依据地震动衰减规律完成对震中及周边区域地震动强度的预测,然而受到大震低估和确定模型耗时长等问题影响;另一部分是围绕台站处P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预警技术旨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目标区之前提供预警信息,从而为地震应急措施抢得时间以达到减灾效益,而在发震初期即对地震后续可能造成破坏的区域范围(潜在破坏区)进行快速预测,一直是地震预警系统精确发布有效警报的前提和难点。对于潜在破坏区的预测,一部分研究是基于预测的简化断层模型,依据地震动衰减规律完成对震中及周边区域地震动强度的预测,然而受到大震低估和确定模型耗时长等问题影响;另一部分是围绕台站处P波预警参数和后续地震动峰值的相关性建立现地地震动预测模型,直接通过预测台站及台站周边破坏情况的分布估计潜在破坏区范围,但现地地震动预测模型判别准确率仍有待提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基于我国2007~2017年强震数据,从全P波时窗参数特征、震源理论、多参数决策组合等角度出发优化地震震级估计,应用机器学习方法优化现地地震动预测模型,发展新型网格插值方法实时生成预测PGV分布图,依据大震及中小震破裂特征估测潜在破坏区,最终建立一套异地预警和现地报警方式结合、多环节优化、多方法融合的适应于我国的地震潜在破坏区实时估计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全P波段实时震级估计方法,展示该方法具有发震初期震级估计所需时间更短、结果稳定以及有效改善大震低估等优点。从与震级估算参数密切相关的P波时间窗长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全P波段时窗长下Pd、Pv、IV2、τc和τpmax五种参数与震级的统计关系,并基于五种参数震级统计关系的特点,挑选全P波段下幅值参数Pd、Pv构建全P波段实时震级估计方法。通过离线模拟该方法并与固定3s时窗Pd震级估计结果进行比较,对方法的优点及适用性进行了验证。2)基于P波位移峰值时程曲线,提出了根据震级大小选取适宜震源模型的震源参数估计方法,并探索了该方法的实时应用。基于生成的P波位移峰值时程曲线,通过模型拟合提取曲线与震源时间函数对应的特征,提出分段选取衰减关系用于基于曲线平台段高度的震级估计,提出了通过理论震源模型生成震源时间函数方法来探寻模型参数与到达平台段时间的关系,提出了根据震级大小分点源模型和Haskell矩形模型并依据预测的到达平台段时间对断层长度、应力降进行估计,通过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比较,验证了方法在震源参数估算的准确性。最后探索了方法在地震预警中的实时应用。3)通过预先判断来抉择多预警参数的组合方案,提出了基于阈值的震级连续估计方法。考虑震级实时估计的时效性,构建川滇地区震中距60km内的近场数据集,建立τc和Pd在延长时窗下的震级统计关系,基于τc和Pd在不同震级段、不同时窗长下估算震级的特征,提出建立阈值判断是否引入τc参数进行震级估算,进一步利用时窗长度加权平均来优化多台触发下最终震级估计,最后通过震例验证方法的准确性与时效性。4)训练并优化多参数支持向量机震级和PGV预测模型,以模型预测的震级和PGV重新构建现地地震动阈值预测模型。借助机器学习在震级和PGV预测方面优于传统单参数预测的特点,通过理论分析挑选最佳特征参数,训练生成支持向量机震级预测模型和多时窗下的支持向量机PGV预测模型,将模型预测出的震级和PGV值分别替换现有地震动阈值预测模型中τc值和Pd值。通过实例模拟展示,与机器学习结合后的现地地震动阈值预测模型在台站潜在破坏判别准确率及潜在破坏区估计方面大大提高。5)提出将地震动衰减规律与台站校正结合的实时生成PGV分布图的预测方法。将多方法融合的震级实时估算结果代入地面运动预测方程,以构建的支持向量机PGV预测模型预测台站处PGV,通过定义与距离对应的权重,将网格点与台站距离的影响、台站对于网格点的校正、震源衰减到网格点处的预测值三者进行融合,实时生成光滑且准确的预测PGV分布图。6)基于实时得到的预测PGV分布图,提出适宜于大震与中小震各自破裂特征的潜在破坏区快速预测方法。基于中小震的点源破裂特征,直接依据PGV与仪器烈度对应关系得到潜在破坏区范围;考虑到大震线性破裂特征且确定断层耗时长,提出依据估测震级确定破裂长度,依据震中附近区域的预测PGV分布实时确定断层相关参数与潜在破坏区。离线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得到的潜在破坏区与实际调查烈度圈基本吻合。
其他文献
基于问题学习的PBL教学模式,以问题层层递进的形式,对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飞机为什么能上天"进行教学实践,以期探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目前智能制造类专业的实训教学大多依赖真实的物理设备,存在设备数量有限、占地面积大、实用效率低、运维成本高和师生安全隐患等明显弊端。广东省先进机器人技术教学团队基于新一代数字孪生技术探索面向智能制造专业的实训教学新模式,分析当前的实训背景,阐述实训体系的整体框架设计思路,并以智能装配区为典型介绍功能模块设计方法,以"工业机器人"课程实训为例,介绍智能制造数字孪生综合实训平台的应用过程及教学效果,事实
珊瑚礁砂是由珊瑚礁岩体等经侵蚀、破碎并沉积的生物碎屑,与学术界所谓的钙质砂存在一定的差异。于工程所在地疏浚珊瑚礁岩土作为工程地基或基础,往往取材方便,可大幅降低建设成本并有效缩短工期。近年来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洋国家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珊瑚礁砂吹填土工程建设。珊瑚礁砂全球分布广泛,遭受地震灾害的可能性较高,历史有记录以来地震过程中曾出现多次珊瑚礁砂土场地液化现象,并造成了严重的液化
地震是已知的会对人类造成危害的自然灾难之一。强烈地震的发生,往往会造成人类居住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建筑物的损坏,进而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的应急期,对发生震害的建筑物进行安全性鉴定是地震应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妥善安置受灾民众、迅速恢复灾区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到目前为止,我国地震现场安全性鉴定工作还主要依靠各科研院所资深专家的实际经验。2001年,中国地震局工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区域广、地震强度大,发震频率高,大地震对包括城市供水系统在内的各类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将造成严重影响,急需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但是,目前缺乏有效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来识别风险程度并控制风险。所以,研究区域和城市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为我国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编制提供技术支撑的重要性和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的迫切性日益凸显。为了解
我国国土面积有一半以上被季节性冻土所覆盖,其上广泛分布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季节性冻土地区内路基在服役期间经受往复冻融作用,填料性质不断劣化,导致其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降低;在行车荷载尤其是车辆重载作用下,路基极易累积过量塑性变形而失稳,导致路面结构病害。通过试验开展季节性冻土地区路基土力学特性研究是常用手段。关于冻融循环后土力学特性变化规律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在土的状态及试验条件,尤其是试验中
追本溯源,韧性(Resilience)是物理学领域材料科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首次将韧性概念与自然灾害联系起来。21世纪初期,韧性城市这一概念首次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被提出,随后,对国家韧性、社区韧性、工程系统韧性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兴起并发展至今。2018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等机构编撰系列丛书,详细阐述灾害韧弹性概念。目前对工程系统地震韧性的研究范畴包括建筑结
从1906年美国San-Francisco地震算起,历经110余年的努力,现代地震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在1933年3月10日美国Los Angeles地区发生的Long Beach地震(Mw=6.3)中记录到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震动加速度记录(后面简称地震动记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近百年来全世界已经收集到数以十万计的地震动记录。这些记录为结构抗震设计提供了极丰富的地震动数据集,目前最常用的选取输入地震
软土在我国分布广泛,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软基处理成为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电动化学加固方法通过排水固结和离子迁移形成化学胶结作用来提高软基强度,相较于其它传统的软基处理方法,具有处理工期短、强度提高显著、均匀性好等优点。但目前针对电动化学加固机理的研究尚不完善,工程应用也鲜见报道。本文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微观机理分析和工程实践,确定了该方法在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与取得的成果
随机有限断层模拟方法是目前地震工程领域最重要的近场高频地震动的模拟方法,是结构抗震设计地震动输入最重要的数据来源之一,能为目标地区的灾后救援和重建提供一定的依据。严重的震害损失迫使各国政府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关注,近场地震动预测也成为地震工程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在地震动模拟中,震源谱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对模拟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拐角频率又是震源谱中频率成分的体现,决定合成结果中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