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一直是最主要的教育表现形态,在经济相对落后、信息闭塞、缺少教育人文环境的农村,有着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的教师队伍的学校是满足农村人口受教育需要的一个最重要的教育场所。任何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都是通过对课程的实施来实现,也只有对课程有效、合理的实施,才会最大可能的提高教育质量。而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必须先通过对课程的解读之后才能具体的展开教学活动,因此可以说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以及对课程文本的理解将直接决定着教师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即对实施方法的选择,对接受对象的认识、态度以及课程实施的评价等。但由于农村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农村学校接收和获得信息的滞后、缺失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初中教师自身课程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结构的良莠不齐,以及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制约,使得他们无法正常开展科学合理的且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现实的客观条件是农村初中教师无法选择和逃避的。从主观方面来看,农村初中教师对课程理解的角度不同,关注的兴奋点不同,或者自身对课程的设置是否赞同,都可能引发对课程理解的偏差,导致之后的教学远离正常的轨道。由此可见,农村初中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以及怎样理解就成了影响农村中学教育成败、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问题。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吉林省推行了几个年头,在农村推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已经突显出了很多问题。本篇论文是笔者经过对吉林省D县D镇农村初级中学长期深入的调研后所形成的个案研究,从多角度了解了农村初中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新课程理念的感悟和态度,深入分析了农村初中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文本、课程理念的理解以及理解的偏差,在大量真实事例的基础上解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纠正在课程理解上的偏差以及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