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论语》英译史,从16世纪至今,虽然众多译本相继涌现,亚瑟·韦利翻译的《论语》却始终在译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因而广受关注。国内学者对亚瑟·韦利《论语》英译的研究虽然成果不斐,却大多集中于对其翻译风格和翻译水平进行评析,或从文化这个外部因素解释大的认知背景对韦利翻译的影响,甚少有学者论及韦利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离现象的根本认知动因。众所周知,翻译是译者对原作进行的重新编码和二次创作,因而任何译作都会不同程度的体现译者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是造成译文千差万别的重要内因之一。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只有将译者主体性纳入考察范围才可能真正解释翻译中的偏离现象。而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方式之一便是个体的识解方式。纵观《论语》译本全篇,由于受到识解方式的制约,虽然韦利力求接近原文风格,但仍出现了不少偏离现象,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类:(1)主题偏离造成语义范畴的改变;(2)不属于同一背景的事件合译;(3)句与句之间关系的改变;(4)事件参与者与事件之间关系的改变;(5)主语的改变;(6)人称代词的改变;(7)强调侧面的改变;(8)语义内涵详略的改变。深入分析,(1)和(2)可视为辖域的偏离,(3)(4)(5)(6)为视角的偏离,(7)则可用突显的偏离来解释,而(8)则可归纳为详略度的偏离。本文借助认知语言学识解的相关原则,以韦利《论语》英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离现象为切入点,从辖域、视角、图形-背景和详略度的维度考察了译者主体性对原语文本的理解和译文输出的影响,解释了各种偏离产生的深层认知原因。相较于前人单从外部因素考察韦利《论语》英译过程中出现的偏离现象,本文以译者为中心,从译者的识解方式出发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偏离的根本认知动因,解决了很多此前研究未能做出解释的问题。研究表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翻译理论的建设和实践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