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韦利《论语》英译“偏离”的认知解释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ki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论语》英译史,从16世纪至今,虽然众多译本相继涌现,亚瑟·韦利翻译的《论语》却始终在译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因而广受关注。国内学者对亚瑟·韦利《论语》英译的研究虽然成果不斐,却大多集中于对其翻译风格和翻译水平进行评析,或从文化这个外部因素解释大的认知背景对韦利翻译的影响,甚少有学者论及韦利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离现象的根本认知动因。众所周知,翻译是译者对原作进行的重新编码和二次创作,因而任何译作都会不同程度的体现译者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是造成译文千差万别的重要内因之一。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只有将译者主体性纳入考察范围才可能真正解释翻译中的偏离现象。而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方式之一便是个体的识解方式。纵观《论语》译本全篇,由于受到识解方式的制约,虽然韦利力求接近原文风格,但仍出现了不少偏离现象,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类:(1)主题偏离造成语义范畴的改变;(2)不属于同一背景的事件合译;(3)句与句之间关系的改变;(4)事件参与者与事件之间关系的改变;(5)主语的改变;(6)人称代词的改变;(7)强调侧面的改变;(8)语义内涵详略的改变。深入分析,(1)和(2)可视为辖域的偏离,(3)(4)(5)(6)为视角的偏离,(7)则可用突显的偏离来解释,而(8)则可归纳为详略度的偏离。本文借助认知语言学识解的相关原则,以韦利《论语》英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离现象为切入点,从辖域、视角、图形-背景和详略度的维度考察了译者主体性对原语文本的理解和译文输出的影响,解释了各种偏离产生的深层认知原因。相较于前人单从外部因素考察韦利《论语》英译过程中出现的偏离现象,本文以译者为中心,从译者的识解方式出发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偏离的根本认知动因,解决了很多此前研究未能做出解释的问题。研究表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翻译理论的建设和实践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在深入开展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推进学习调研之际,笔者围绕互助土族自治县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和思考,旨在立足全县组织工作的实际,审视现状,
摘要目的:优化丹皮酚-SPE7-β-环糊精(CD)包合物片剂的处方。方法:以溶出度为指标,黏合剂10%淀粉浆、崩解剂干淀粉和润滑剂硬脂酸镁的用量为主要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处方,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青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兰古墓群的发掘成果问世,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墓群的外延不断扩大,现已覆盖了全柴达木地区,古墓总数已愈两千;出土文物也愈加
立柳因良好的耐淹性常被用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植被重建。为探讨立柳如何通过营养元素的积累和分配来适应库区消落带冬季水淹,于2015年5月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修复示范基地内
地方高校转型已成为国家教育部改革的明确方向,要转型为适应职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本文从专业体系建设上、教学过程上、网络资源的利用等多角度方向上,阐述了地方高校转型后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