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究咀嚼肌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Botulinum toxin–A,BTX-A)是否能够缓解伴有咀嚼肌功能亢进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s,TMD)患者症状,是否会改善患者的关节运动状况;(2)通过临床患者的治疗追踪观察三种临床治疗伴有咀嚼肌功能亢进TMD方法间的疗效对比,来评价BTX-A的临床使用价值;(3)通过动物实验探究咀嚼肌肌内注射BTX-A对正常成年个体颞下颌关节是否存在影响,是否会影响正常关节运动,是否会对肌肉和关节造成不可逆性的损伤。[方法](1)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患有TMD患者中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选取研究对象30例,随机分为三组:BTX-A组(n=10);组(n=10);功能训练组(n=10)。三组研究对象均严格进行相应组别的治疗,分别于试验前、治疗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测量各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症状指标(VAS、张口度以及开口型)、肌电图(咬肌和颞肌)、咬合力测定和髁突轨迹描记(在各个功能位时的边缘范围、髁突矢状位移、水平位移以及垂直位移);于试验前、治疗6个月对各组研究对象实施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监测。(2)选择健康成年兔子24只(雌12只,雄12只),随机进行分组:A组:空白对照组(n=8);B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8);C组:咬肌肌内注射BTX-A组(n=8)。所有成年兔注射后均无异常。于注射后2周、4周测兔咀嚼肌电和体重后处死兔子进行咀嚼肌称重,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比较咬肌肌纤维变化和关节髁突、关节软骨细胞层次、胶原纤维连续性及基质变化。[结果](1)前期选取6名研究对象结果显示咀嚼肌内注射BTX-A、、功能训练治疗均具有降低患者疼痛、降低咀嚼肌力以及改善咬颌力的趋势。(2)在临床探究不同方法治疗TMD疗效的试验中,结果显示:纵向比较中,BTX-A在治疗前后患者VAS值、咬肌肌力、最大咬颌力、髁突运动轨迹存在显著改变(P<0.05);横向比较中BTX-A能够减少患者主观疼痛、减低咬肌肌力、降低咬颌力、改善髁突运动轨迹方面与组、功能训练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疗效比较持久。(3)动物实验显示:三组成年兔子体重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兔子咬肌肌电幅度峰值以及咬肌重量相对于其他两组存在显著降低(P<0.05),病理切片显示C组兔子咬肌出现肌肉萎缩、脂化,关节软骨出现损伤性改变。[结论](1)咀嚼肌肌内注射BTX-A能够缓解伴有咀嚼肌功能亢进TMD患者的临床主观症状,降低咀嚼肌力,降低咬颌力,协调疼痛区域的肌功能,同时改善患者的髁突运动。(2)咬肌肌内注射BTX-A治疗与自我功能训练和治疗相比,治疗效果以及疗效持续时间上均存在显著优势,可作为有效的治疗TMD的治疗手段。(3)正常成年兔进行双侧咬肌肌内注射BTX-A,在降低咬肌肌电幅度的同时可出现双侧咬肌萎缩以及关节软骨损伤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