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性天然小分子组装的超分子光敏剂已经成为肿瘤联合治疗的新型和有前景的策略。针对光动力治疗(PDT)中光敏剂的疏水性成为制约PDT发挥最佳肿瘤治疗效果的主要问题,且单一的PDT无法达到高效的抗肿瘤效果,活性天然小分子介导的超分子共组装光敏剂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成为了光化联合治疗肿瘤的一种新策略。同时,利用肿瘤微环境内高浓度谷胱甘肽的内源性特征,引入对其刺激响应的基团,实现药物在肿瘤处的选择性释放。本文,以熊果酸为母体,接枝3,3’二硫代二丙酸,引入二硫键,使其具有谷胱甘肽刺激响应性,与光敏剂共组装构建光化联合治疗纳米体系,研究其体外性能并评估其体内外治疗乳腺癌效果。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通过熊果酸的C3号位羟基与3,3’二硫代二丙酸的一端羧基发生酯缩合反应合成了熊果酸衍生物(UAD),利用柱层析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证明UAD成功合成。根据观测纳米粒子形貌筛选制备纳米粒子的方法,最终确认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粒子;在此方法基础上,优化出UAD与Ce6最佳摩尔比为4:1。对所制备的UAD-Ce6 NPs通过SEM、DLS表征,扫描电镜下可见形貌规则、分布均匀的球状纳米颗粒,测得平均粒径大小约为212±4.87 nm,表面电荷为-13.7±0.2 m V。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表明UAD-Ce6 NPs的成功组装,并且改善了Ce6的水溶性,提高了光敏剂的生物利用度。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确定纳米粒子的载药量为6.2%。体外氧化还原响应药物释放实验表明UAD-Ce6 NPs对GSH具有出色的刺激响应药物释放性能,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和光稳定性,表明纳米颗粒的稳定性高,具备作为一种生物医用药物的生理特性。通过体外抗肿瘤细胞实验表明Ce6在2μg/m L剂量下,UAD-Ce6 NPs对4T1癌细胞具有明显的体外光毒性,肿瘤抑制率为87.05%,具有较强的活性氧生成能力。利用鼠源乳腺癌小鼠动物模型,进行UAD-Ce6 NPs体内联合抗肿瘤实验。通过动物荧光成像系统检测纳米粒子的组织分布,发现纳米粒子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肿瘤处,且荧光信号与时间呈依赖性,在6 h时在肿瘤处达到最强,相比而言,Ce6的富集较缓慢,证明了纳米粒子的被动靶向性。通过14天的治疗,记录小鼠体重和肿瘤体积评估抗肿瘤效果,发现纳米粒子对肿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可能归功于纳米级颗粒和联合疗法的优越性。整个治疗期间,小鼠体重无明显变化,并且小鼠血清生化测定值与正常健康小鼠没有显著差异,证明纳米颗粒是安全低毒的。因此,本研究以熊果酸为原料构建了其与Ce6共组装的具有谷胱甘肽刺激响应的纳米药物体系,实现化疗-光动力联合治疗法,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又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