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4年3月至2007年2月,以我国南北沿海广泛分布的短蛸(Octopus ocellatus)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生物化学技术,对短蛸外套膜、足、鳃和消化系统等与外界海水密切接触的组织器官的免疫屏障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以阿新兰和过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显示了短蛸外套膜、足、鳃和消化系统各器官中的粘液细胞,并对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根据AB-PAS显色结果的不同,将其粘液细胞分为I-IV 4种类型,分别为PAS反应阳性、AB反应阴性、呈红色、主要含中性粘多糖的I型粘液细胞;AB反应阳性、PAS反应阴性、呈蓝色、主要含酸性粘多糖的Ⅱ型粘液细胞;AB和PAS反应均为阳性、分别呈紫红色和蓝紫色的Ⅲ型和Ⅳ型粘液细胞。短蛸外套膜外上皮、腕外上皮和漏斗内外上皮均含有丰富的粘液细胞,外套膜4种粘液细胞均有,以Ⅲ和Ⅳ型为主,背面粘液细胞的密度小于腹面的。腕上皮皱褶处粘液细胞密度较大,其它大部分区域密度较小,以Ⅱ型细胞为主,另有少量Ⅲ和Ⅳ型细胞;吸盘外上皮有大量粘液细胞,也以Ⅱ型为主;漏斗内外上皮粘液细胞密度较大,基部以Ⅱ型为主,其它部位以Ⅲ型为主。鳃丝上皮无粘液细胞,鳃轴上皮含少量Ⅰ型粘液细胞,但整个鳃丝和鳃轴上皮均含AB或PAS反应阳性物质。短蛸食道、嗉囊和胃无粘液细胞分布,但其中的护膜、粘膜层、粘膜下层及肌肉层中均含大量呈红色的中性粘多糖阳性物质,肝胰脏腺管上皮也无粘液细胞,但上皮中及腺管腔中也有大量中性粘多糖阳性物质。口膜、口球、胃盲囊、肠、直肠、肛门侧瓣、前唾液腺和后唾液腺均有粘液细胞分布,口膜外上皮内粘液细胞较多,多为Ⅱ型,胃盲囊侧褶基部粘液细胞较多,以Ⅰ型细胞最多;侧褶中部小褶上的粘液细胞全为Ⅱ型;侧褶游离端粘液细胞则全为Ⅰ型;肠、直肠和肛门侧瓣粘膜上皮内均有大量粘液细胞,多为Ⅱ型;前、后唾液腺内均存在大量粘液细胞,其中前唾液腺中多为Ⅰ型和Ⅲ型,后唾液腺中Ⅳ型最多。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与其所在部位执行的功能有密切的联系。采用组织化学方法显示了短蛸外套膜、足、消化系统和鳃等组织器官中2种水解酶——酸性磷酸酶(ACP)和非特异性酯酶(NSE)及2种氧化酶——过氧化物酶(POD)和酚氧化酶(PO)。2种水解酶组化显示结果有许多共性,外套膜外上皮、腕外上皮、漏斗内外上皮、鳃丝和鳃轴上皮、整个消化管粘膜上皮、唾液腺、肝脏腺小管和输出管上皮均为ACP和NSE阳性或强阳性反应;各器官结缔组织阳性要弱一些,但其中均有阳性或强阳性物质分散分布;各器官的肌肉组织也为阳性反应。POD在各器官的阳性要弱一些,阳性物质的分布规律与2种水解酶相似。PO的分布规律明显不同,各器官的上皮几乎均为阴性反应,阳性物质只在结缔组织中存在。食道、嗉囊和胃的护膜4种酶显示结果也不同,食道和嗉囊的护膜为NSE极强阳性反应,胃护膜呈NSE阳性;食道和嗉囊的护膜呈POD强阳性,而胃护膜为极弱阳性,但胃粘膜上皮细胞外有厚度约为7-15μm的POD强阳性物质带;食道、嗉囊和胃的护膜为ACP和PO阴性反应。采用生化方法检测了短蛸体表分泌的粘液及部分器官(外套膜外上皮、鳃、食道、嗉囊、胃、胃盲囊、肠)匀浆液中的ACP、NSE和POD活力水平,在粘液和上述器官中均检测到了3种酶的活性,ACP活力以鳃为最强,POD和NSE活力水平以外套膜为最高;酶活力最弱的器官在ACP为胃盲囊、在NSE为食道,在POD为鳃;粘液中3种酶的活力水平在8种样品中均处于中等水平。本实验结果表明,短蛸体表粘液和皮肤可通过ACP和NSE的水解作用、POD-H2O2-卤化物杀菌体系的作用及粘多糖的作用等多种途径水解和杀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而起到很好的免疫屏障功能;与外界海水和病原微生物接触密切的鳃和消化系统各器官的上皮等组织也均有很好的免疫防御功能;在体表免疫防御功能中,PO应不起直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