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igate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在2007年设立,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四川师范大学是全国第二批获得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授权的学校,于2009年9月正式招生。学校虽地处西部,对外交流机会较少,但学校依托自身资源和巴蜀文化吸引力,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机会,再结合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重要部分,一是因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硕士的身份决定了实践能力的重要地位,二是学生毕业后以国际汉语教师为主要就业方向,未来的发展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合格的实践能力。针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主要通过课程学习和教学实习,在学校培养的基础上,学生也要积极参与进行自我训练,在课程学习、教学实习和自我训练三者结合共同作用下,实践能力的培养才是最为完善的。只有学生拥有合格的实践能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才是合格的。  本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四川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并对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已有培养方案中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通过在课程学习中加入更多的实践训练和增加教学实习机会,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但现有的培养依然不足够,学生对于培养结果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还不合格,因此针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要继续加强。在此基础上,论文探究了日本和英美在第二语言教育中针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日本早稻田大学理论和实践的合并、英国要求学生入校前有一年的第二语言教育相关工作经验、美国要求学生在毕业或考取证书前必须有实习经验,都给以启示在培养第二语言教学人才时要把实践放在重要位置。当下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为外部环境:缺乏专业发展需求的职业体系,内部培养:专业性设置薄弱、实践性强调不足;自我意识:外在动机占据主导地位。本论文针对问题提出四项改进策略,分别是适应外部环境,建设专业发展需求的职业体系;在内部培养中加强专业性建设,形成有针对性的“三教”;增强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实践能力迁移;强化自我意识,形成以兴趣和成就动机为主的实践动机。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的不断革新,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辅助课堂教学正逐步被大众所接受并不断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较高层次,其培养的对象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技尖兵,是中华民族参与世界竞争的主力军。因此,研究生身心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到他们日常的学习与生
考虑太阳辐射和空调轿车车室结构的特点 ,采用光电倍增管和色度仪等实验手段 ,推导出车窗玻璃和结构材料的光学性能。采用蒙特卡罗法研究进入车室内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再分配 ,
本文以水上运动项目为例研究优秀运动队中的教练员与运动员人际关系,从教练员的自身调整角度入手,以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设计专家咨询表,采用特尔菲法分
学习倦怠是指个体在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等各种压力长期作用下导致学习兴趣的降低或缺失,从而出现畏难情绪出现厌恶或逃避学习行为,导致自我评价降低等消极心理状态。高等教育
大学生由于自身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和所处环境的独特性,心理健康的状态和影响因素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特点及影响因素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大学生人际
情绪调节领域的研究一直都是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前人大量研究都在关注各种情绪调节策略效果的差异,很少有研究涉及到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偏好。而最近的研究发现负性的情绪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