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协调发展三个阶段,目前总体趋势越来越倾向于均衡协调发展。在这种发展模式过程中,中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但是,发展的成果尚没有完全惠及全民,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劳动人民生活状况不容乐观,贫富差距的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享受机会不均等以及局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迫切关注。文章以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区域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本质内涵,并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个视角对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区域协调发展所采取的规划、政策及措施进行了回顾,紧接着选取了代表经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三个层面的12项指标,采用数理分析的方法对1995-2008年中国总体和东部、中部、西部与东北四大地区的差异水平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区域发展差异方面,1995-1999年,中国总体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先是不断缩小,然后又逐渐增大;1999年后,差异基本上呈现不断缩小态势。就分地区而言,东部地带省际差异最大,其次是四大地带间的差异,再次为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的总体差异最小。就分系统而言,公共服务系统差异最大,经济系统差异次之,生态环境系统差异最小。在区域协调发展效果方面,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协调发展水平相当,远远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协调发展水平次之,再次是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水平,全国总体协调发展水平则最低。就协调发展水平而言,全国总体情况不容乐观。近年来虽然协调水平有所提高,但全国总体才由濒临失调衰退阶段跨入勉强协调发展阶段。最后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就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藉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若干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