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来源 :佳木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g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对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血浆皮质醇(Cor)、内皮素(ET)、血栓素(TXB2)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来探讨手术创伤和麻醉下老年患者机体的应激反应,从而为老年人围麻醉期选用合理的麻醉方法和药物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择期行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30例,ASAⅠ-Ⅱ,年龄65-75岁,体重42-72kg。随机分为靶控输注麻醉组(T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Ⅰ组),每组15例。麻醉前30min给予咪达唑仑0.05mg·kg-1和阿托品0.5mg肌肉注射。T组:诱导时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浓度分别为2-31μg·ml-1和4-6ng·ml-1,待患者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5mg·kg-1,行气管插管。术中根据麻醉深度调控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输注靶浓度,维库溴铵2μg·kg-1·min-1微量泵泵入。待手术结束前30min停止输注维库溴铵,手术结束缝合皮肤完毕后即刻停止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Ⅰ组:诱导以芬太尼2-3μg·kg-1、丙泊酚1-1.5mg·kg-1缓慢静脉注射,待患者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5mg·kg-1,行气管插管。术中吸入0.6-1.5%异氟醚,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2-3μg·kg-1·h-1,维库溴铵2μg·kg-1·min-1微量泵泵入。术中根据麻醉深度调控异氟醚吸入浓度和追加芬太尼。手术结束前30min停止静注芬太尼和维库溴铵,手术结束前15min停止吸入异氟醚。两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连续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麻醉诱导前(T1)、插管后2min(T2)、术中探查时(T3)、拔管后2min(T4)各时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同时在各时点抽取外周静脉血6ml,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Cor、ET和TXB2含量。 结果: 1.Cor:T、Ⅰ组于插管后2min比麻醉诱导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术中探查时明显高于麻醉诱导前水平(P<0.01),且高于T组相应的时点(P<0.05);两组在拔管后2min明显升高,且高于麻醉诱导前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 2.ET:T组除插管后2min明显低于麻醉诱导前水平外(P<0.05),其它各时点与麻醉诱导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中探查时,两组ET水平均有所升高,但与麻醉诱导前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拔管后2min明显低于麻醉前水平(P<0.05),且低于T组相应时点,差异有显著性(P<0.05)。 3.TXB2:T、Ⅰ组于插管后2min比麻醉诱导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术中探查明显高于麻醉诱导前水平(P<0.01),且高于T组相应的时点(P<0.05);两组在拔管后2min明显升高,且高于麻醉诱导前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 4.SBP、DBP、MAP:Ⅰ组SBP、DBP、MAP在插管后2min低于麻醉诱导前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明显低于T组相应时点(P<0.05或P<0.01);T组DBP、MAP在插管后2min明显低于麻醉诱导前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组SBP、MAP于术中探查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0.05),且明显高于T组相应的时点(P<0.05或P<0.01);T、Ⅰ组SBP、DBP、MAP拔管后2min高于麻醉诱导前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 5.HR:T组插管后2min比麻醉诱导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T、Ⅰ组拔管后2min高于麻醉诱导前水平(P<0.05或P<0.01);T、Ⅰ组间除插管后2min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外,其它各时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安全可行,可有效抑制麻醉及手术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其他文献
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是安全(General Regarded as Safe,GRAS)的食品级微生物,广泛用于食品工业,也可作为疫苗载体,用来表达抗原性蛋白。本研究在食品级载体(food-gra
CD83分子是一个分子量约为40–45 kDa大小的糖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1,2],其功能还不是完全清楚。CD83分子表达在成熟树突状细胞和活化的淋巴细胞表面具有激活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