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及姿势步态异常。其病理表现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广泛缺失和路易(Lewy)小体的形成。我国65岁或以上的老人PD患病率为1.7%,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未来我国将有更多的PD新发病例,将承担更大的PD负担。PD的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但遗传因素是PD较确定的危险因素。最近,有两个研究相继报道了数位来自不同家系的患者,携带有DNAJC12基因的突变,这些患者表现为进行性神经发育迟滞及由于多巴胺及5-羟色胺的缺乏导致的肌张力障碍。另一项研究表明,在2个不相关的表现为早发性帕金森病症状的患者家系中亦证实了DNAJC12基因突变的存在。DNAJC12基因参与多巴胺的生物合成与转运,且在囊泡再生及蛋白折叠中亦发挥重要作用。除DNAJC12基因外,GCH1基因的突变亦可能通过影响四氢生物蝶蛉(BH4)及酪氨酸羟化酶(TH)的合成,进而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尤其是多巴胺的合成。之前的研究曾报道过在高加索人中存在的稀有GCH1基因突变,可使个体罹患PD的风险提高至正常人的7倍。随后有团队在加拿大人中、挪威人中探索GCH1基因罕见突变与P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但这些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却很有争议。同样在GCH1基因上,一个位于内含子区的基因多态性位点rs11158026,被一个大规模的欧洲全基因组关联数据的Meta分析证实与PD发病风险提高相关。我国有数个团队亦对该SNP位点变异与P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人群中进行验证,但是得出的结论却也是不尽相同。基于上述背景,为进一步探索、评价中国汉族人群中DNAJC12、GCH1基因突变及GCH1基因内含子区的SNP位点rs11158026变异分别与中国汉族人群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本病例-对照研究。目的:探索中国汉族人群中DNAJC12与GCH1基因突变及GCH1基因的一个SNP位点变异频率,分析这些基因突变位点及SNP位点变异的出现与中国汉族人群中散发性PD发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包含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三科就诊的702名散发性PD患者(其中包括早发性PD患者181人及晚发性PD患者521人),病例组所有的患者均经两名神经内科医生依照英国帕金森病脑库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对照组包含至同一医院体检中心就诊的与病例组年龄和性别匹配的728名体检者,以上合计1430名研究对象均来源于中国汉族人群。该研究通过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所有的研究对象均理解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通过试剂盒提供的标准步骤分别从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静脉血样本中提取基因组DNA。通过仪器检测DNA的浓度和纯度,检测合格后置于-80℃冰箱保存直至取用。通过Primer Premier 6.0软件设计DNAJC12基因及GCH1基因所有外显子及GCH1内含子区SNP位点rs11158026所在区域的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所有目标区域进行扩增,扩增后通过凝胶电泳初步检测PCR产物质量与长度,随后进行Sanger测序。针对测序结果通过计算后获得PD组及对照组各基因突变位点频率及一个SNP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χ~2检验来验证发现的目标位点的等位基因和(或)基因型频率在群体中的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H-W)平衡,应用Pearsonχ~2和Fisher精确检验对比PD组及对照组中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的差异。利用Meta分析更进一步探索中国人群中GCH1基因内含子区SNP位点rs11158026变异与散发性P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1.PD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和性别组成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研究发现的各突变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PD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H-W)平衡(p>0.05),说明本研究样本基因型分布均匀,具有代表性。2.通过对DNAJC12基因所有外显子区及外显子-内含子结合区的测序,我们未发现之前其他研究报道过的DNAJC12基因致病突变,但我们在该基因的外显子区及外显子-内含子结合区发现7个SNP位点。但是对于这7个SNP位点,我们发现各位点在PD组和对照组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并不存在差异,且在早发性PD人群及晚发性PD人群中亦无差异。3.通过对GCH1基因所有外显子区、外显子-内含子结合区及SNP位点rs11158026所在区域的测序,本研究发现了5个PD患者及1个正常对照者共携带3个位点的罕见杂合突变(c.239G>A,c.68C>T,c.196C>T)。其中2个位点(c.239G>A,c.68C>T)之前被相关研究报道过,1个位点(c.196C>T)为本研究新发现的突变。GCH1基因突变的总频率在PD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0.71%(5/702)和0.14%(1/7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117836)。对于位于GCH1基因内含子区的SNP位点rs11158026,研究发现该SNP位点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PD组及对照组中的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32089及p=0.014946),PD患者人群较正常对照人群携带更多的C等位基因(OR=1.2,95%CI=1.04-1.39)。Meta分析共纳入5个在中国人群中进行的关于探索该SNP位点变异频率与PD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含本研究),共纳入3946名PD患者及3666名正常对照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SNP位点rs11158026变异与PD发病风险增加亦显著性相关,Meta分析结果与本研究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认为:1.DNAJC12基因突变可能不是中国汉族人群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2.GCH1基因突变可能亦不是中国汉族人群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原因可能归咎于样本量偏小;3.GCH1内含子区的SNP位点rs11158026变异与中国汉族人群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率提高有关,该结论同时被我们大样本量的Meta分析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