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准下派第一书记是贯彻和落实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路径和管道。为确保到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任务,中央通过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系列与精准扶贫相关的政策文件,其中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就是贯彻和落实“六大精准”的重要举措。多份文件中明确提出“第一书记”的重要性,要求在全国层面向所有贫困村、经济薄弱村及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做好对接基层的管道建设,学术界也已经证明选派第一书记能有效解决治理帮扶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全国各贫困地区因地施策,创新各具特色的“第一书记”帮扶制度,并取得良好的帮扶成效。为研究第一书记制度的创新实践效果,本文以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宿迁市为例,在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及对实地调研情况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以“嵌入性”为分析视角,探讨第一书记在驻村实践过程中的帮扶机制。并进一步利用实地调研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第一书记的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对村集体收入的影响以及资源获取在社会资本对村集体收入影响中起到什么作用,为完善第一书记的选派工作提供支持。通过宿迁市的案例研究和实证检验,本文所得研究结论如下:(1)在第一书记帮扶实践中,通过政治嵌入和关系嵌入形式实现贫困有效治理:前者包括为贫困村提供选派、多部门联动、管理考核的政策制度保障,并通过组织资源的输入,增强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后者通过整合社会网络资源合力解决贫困问题,进而搭建贫困村的社会网络,提升内生发展动力。(2)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书记的农村工作经验及农村发展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的人力资本积累对贫困村村级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第一书记社会资本也能完全或者部分通过资源获取这一中介变量正向影响村集体收入的增加,提升帮扶成效。而性别、年龄、文化水平等个人特质对村集体收入影响不显著。针对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结论,本文从第一书记共享平台建设、完善前中后培训机制、追责制度、内生动力提升及双书记制度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建立长效、可持续的第一书记制度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