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CD1d基因敲除(基因背景:C57BL/6)及野生型(基因背景:C57BL/6)结肠炎模型小鼠为研究对象,探讨CD1d分子对小鼠急性肠炎病理进程的影响。在肠道黏膜的免疫系统中,免疫细胞和结肠上皮细胞在结肠炎的发展进程中均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为明确CD1d分子在DSS诱导的肠炎模型中发挥的作用是否依赖于骨髓造血细胞,进一步使用骨髓嵌合小鼠(WT和WT骨髓自体移植:WT>WT;CD1d-/-和CD1d-/-骨髓自体移植:CD1d-/->CD1d-/-及异体骨髓移植:WI>CD1d-/-或CD1d-/->WT)探究骨髓来源细胞的CD1d分子在小鼠结肠炎进程中的调节作用以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SPF级C57BL/6小鼠和CD1d-/-(基因背景:C57BL/6)小鼠,每天给予2.5%DSS喂养,连续6d,每天记录小鼠的体重变化、粪便性状、活动情况等,评估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并记录小鼠的生存情况。第6天用FITC-dextran灌胃检测肠通透性,测量结肠长度,并用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肠上皮增殖情况。进一步取SPF级C57BL/6小鼠、CD1d-/-小鼠全身一次性接受1OGy剂量60 Co的放射源进行Y射线照射3h后接受骨髓移植构建4组骨髓嵌合小鼠,重组12周后诱导结肠炎,饮用2.5%DSS连续7d,每天记录各组小鼠的体重变化、活动情况、粪便性状等并且评估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第7天用FITC-dextran灌胃检测各组小鼠肠通透性、测量其结肠长度,并用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炎性因子 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 的表达。结果1.与C57/BL6小鼠相比,CD1d-/-小鼠的生存率高(P<0.05),CD1d-/-小鼠前3d的体重变化不明显,从第3天开始CD1d-/-小鼠的体重下降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第3天开始CD1d-/-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d/-小鼠保留的结肠长度长、肠通透性低(P<0.01),结肠黏膜下层水肿较轻,黏膜下的炎性细胞浸润较少(P<0.05);并且肠黏膜损伤轻,结肠上皮细胞增殖明显(p<0.05)。2.构建骨髓嵌合小鼠(WT和WT骨髓自体移植:WT>WT;CD1d-/-和CD1d-/-骨髓自体移植:CD1d/>CD1d-/-及异体骨髓移植:WT>CD1d-/-或CD1d-/->WT)与接受WT骨髓细胞的受体小鼠相比,接受CD1d-/-骨髓细胞的小鼠体重丢失缓慢、疾病活动指数(DAI)低(p<0.05);保留的结肠长度长(p<0.01),肠通透性低(P<0.01);肠黏膜损伤轻、浸润的炎性细胞少;结肠组织NLRP3蛋白及其底物IL-18表达高(P<0.05)。结论1.CD1d分子促进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2.骨髓造血细胞在CD1d基因敲除小鼠的结肠炎表型中发挥主要作用,且可能是通过促进NLRP3炎性小体及其底物IL-18的表达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