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用菊花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是我国药食兼用的传统药材。近年来,由于凉茶等产品开发,药用菊花社会需求量迅速增大,有必要在保持其药用价值的基础上,改善药用菊花花型不佳,味苦等缺点,以适应目前药用菊花药食兼用的市场需求。药用菊花在盐碱地区也有一定的栽培历史,但长期扦插繁殖导致品种退化,病虫害等诸多问题。因此,选育优良品种已成为今后研究的方向。开展药用菊花育种工作,对于药用菊花品种创新,丰富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离体培养法测定药用菊花花粉生活力,花粉离体萌发的适宜培养基为1/2Me3+8%PEG4000+6%蔗糖,适宜培养温度为25℃。药用菊花花粉生活力低,花粉生活力受培养基成分、花粉培养条件、气候、栽培类型、开放程度等因素影响。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花序柱头可授性,发现药用菊花柱头可授性弱。药用菊花花粉生活力低、柱头可授性弱。2以红心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Hongxinju’)及新白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Xinbaiju’)为母本,黄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Huangju’)、神农香菊(Chrysanthemum indicum)及菊花脑(Chrysanthemum nankingense)为父本,设计6种杂交组合,采用蕾期授粉方法进行杂交,采用荧光显微技术观察花粉粒在柱头上的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蕾期授粉法进行种间杂交可产生种子,新白菊自交不结籽,红心菊自交结籽率低,仅有0.3%;新白菊×黄菊杂交组合结籽率较高,红心菊x香菊、红心菊×黄菊及新白菊×香菊组合亲和指数大于1,表现为亲和;以菊花脑为父本的杂交组合结籽率低,表现为花粉在柱头上难萌发或花粉管进入柱头后生长停滞,不能到达子房。3采用形态学、细胞学手段及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杂交F1进行鉴定,分析主要性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F1代外观性状介于亲本之间,有的出现了亲本不具备的性状特征,F1代表现出父本特异带或双亲均不具备的新谱带,染色体数目为亲本平均值。红心菊及新白菊基因杂合度高,杂种表现出性状分离,染色体多为非整倍体。4杂交F1代内在质量评价。挥发油类成分组成及含量是影响菊花茶香味的重要因素,黄酮类成分与植株抗逆性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对药用菊花亲本及其F1代花内绿原酸、木犀草苷、异绿原酸A、挥发油以及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新白菊绿原酸及木犀草苷含量在所有材料中最高,异绿原酸A含量却最低,以新白菊为母本的杂交组合,其F1代绿原酸及木犀草苷含量均低于父母本,异绿原酸A含量介于亲本之间;以红心菊为母本的F1代3种成分含量介于亲本之间或高于亲本;除香菊黄酮含量较低外,其它3种亲本花内总黄酮含量无显著差异,4种杂交组合F1代花内总黄酮含量均高于父母本;香菊花内挥发油类含量较红心菊及新白菊高,杂交F1代花内挥发油类含量基本介于亲本之间。5花型、花瓣层数、花色、单花重等外观性状及内在质量是评价药用菊花的重要标准,结果表明,杂交F1代株高、花型、舌状花数等外观性状表现为优于亲本或介于亲本之间,花色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偏母本遗传。6逆境胁迫常影响菊花内在质量。以不同浓度NaCl处理红心菊和黄菊,以及二者通过正交与反交获得的F1代植株,分析药用菊花耐盐性的遗传机理以及耐盐性与黄酮、绿原酸等主要活性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杂交后代耐盐性介于亲本之间或高于亲本,其遗传性受母本影响较多,黄酮、绿原酸含量与植株耐盐性表现出一定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