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试图从戏曲的三度创作过程出发,侧重于其主体性审美特征,来重新审视传统戏曲艺术.全文分三章、八节,约三万字.第一章是对剧本创作审美特征的论述.第二章是对戏曲表演审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从戏曲的三度创作过程出发,侧重于其主体性审美特征,来重新审视传统戏曲艺术.全文分三章、八节,约三万字.第一章是对剧本创作审美特征的论述.第二章是对戏曲表演审美特征的论述.第三章是对观众欣赏审美特征的论述.结语部分强调了以上三个过程中审美特征的内在统一性,剧本创作中呈现的创作目的的社会现实性、叙述故事的美善统一性和语言形象的浅近直观性是整个戏曲创作过程的基础和前提;戏曲表演的审美特征表现为不似之似的表演程式、非美之美的形象塑造和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戏曲舞台作品是在剧本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加工创造而形成的综合性艺术,是戏曲创作的核心内容;在观众的三度创作过程中,通过观众的参与和再创造,使戏曲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统一和最终实现;同时通过有效反馈促进新一轮创作过程的形成.
其他文献
论文从巴赫金的坎坷命运出发,指出了作家一生遭遇与民间诙谐文化之间的联系.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狂欢节的民间诙谐文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伯雷的创作中达到了顶峰,并有着自己的
史铁生是当代最具有人本哲思的情感型作家之一,他在身残之后,深入探究存在与命运,寻求多种精神性资源来摆脱生存困境。笔者试图走近史铁生,细剖他的心灵世界。 论文首先探讨史
魏晋时期是五言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五言诗也代表了魏晋时期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该文以魏晋五言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引论 五言诗的形成;
本文以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6年)间各报刊关于文学问题的“读者来信”为主要研究材料,着重关注“十七年”间以否定性阅读为中心的读者与文学互动过程及其内涵,以此剖析
本论文以萧红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有关萧红的文学史、传记、电影等多维视野中萧红形象的梳理、分析和总结,把握萧红自步入文坛至今80余年的大众接受和形象建构的历程,同时思考
全文共四章节.第一章:女性命运的体认;张爱玲的婚恋叙事给我们唱一首葬送附体的挽歌,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在现代都市欲望街车里,女性内心的自我焦虑,人格的自我分裂,以及面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