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心灵轨迹——巴金早期(1929~1941年)的短篇小说研究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m9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金先生(1904~2005)因其中长篇小说而驰誉文坛,晚年又因“讲真话”的大书——《随想录》为世所重,但巴金创作跨度大、数量多的短篇小说,相关的研究则略显沉寂。依学界对其“现代文学”相关创作阶段的划分,本文主要关注巴金1929~1941年所谓的“早期”的短篇小说。首先分析他化为“人类苦难的歌手”的感情、思想积郁的成因;进而考察他的哀怨、激愤情绪在其短篇小说中鲜明、热烈、汹涌的势态;无论知识分子,还是生活底层的劳动者,甚至取材于异域的历史人物,无不因为这样的感情燃烧,从而涵拥了其形象化的特殊美质。最后从叙事人称方面审视其文体多样化的选择,以期深入认识巴金“情感型”叙述的特殊价值。
其他文献
王船山的学术向以“复古”为其特色,他的诗学思想也不例外,贯彻在以《姜斋诗话》为代表的诗学著作中的中心是基于儒家文艺观的思考。以理想人格的塑造为核心,船山对作家的修
原型批评是我国新时期引进的西方当代重要文学批评理论之一,在我国文学研究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它力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
莫友芝是清代著名学者、藏书家、诗人、书法家,尤其是在版本目录学、文字训诂学上有着极深的造诣。其所撰《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是清代重要的版本目录学著作,它以《四库全书简明
本文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症候及其相互关系:并置与矛盾性,分析了90年代中国的现代性文论和后现代性文论的并置和矛盾特征及其原因,引发出关于
赵树理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在文学史上体现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力图把他纳入知识分子的范围加以考察,力求从一个新的视角找到认识赵树理独特价值的另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文论发展的繁荣期,而这一时期出现的刘勰的《文心雕龙》正是文论史上最杰出的代表。范畴是文论的重要组成元素,《文心雕龙》中涉及到文学创作、风格、
作为一种新诗体,元散曲鲜明的审美个性当是它的喜剧精神。尽管传统诗词并不乏喜剧作品,但直到元散曲,喜剧才第一次成为主流审美形态。而长期以来,对元散曲这一领域的研究十分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