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吉林晒红烟产区存在的种植密度较大,忽视烟叶产质量协调,导致烟叶产量高,但是烟株个体生长发育较差、烟叶工业可用性差、晒红烟风格弱化等问题,于2014~2015年分别在吉林省农安县和吉林省蛟河市研究了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对晒红烟烟田小气候、晒红烟生长发育、生理代谢和产质量的影响,旨在为两地寻求适宜的种植密度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植密度对晒红烟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降低种植密度,大叶黄和漂河1号的叶长、叶宽及单株叶面积均有显著增加,其中大叶黄以株行距50cm、120cm处理较好,漂河1号以株行距为60cm和110cm处理较好。烟株各器官及整株的干物质积累整体也随降低种植密度而增加,在成熟期大叶黄以T3处理最优,烟叶干物质重较对照处理增加了28.8%,漂河1号以株行距为70cm和90cm处理最优,较对照处理增加高达64.03%。降低种植密度的各处理根体积较对照处理均有增加,大叶黄以株行距50cm、120cm处理较好,漂河1号以株行距为60cm和110cm处理较好。2种植密度对烟田小气候的形成有显著影响。大叶黄各部位的光照强度最种植密度的降低而增加。漂河1号降低种植密度的各处理,田间风速及光照强度较对照均有显著增加,处理间整体表现为株行距为60cm和110cm处理较好。3晒红烟烟株养分积累量整体随生育期的推进而增加,降低种植密度有效促进了晒红烟烟株对钾素的吸收积累,整体上促进了对养分含量的积累,处理间大叶黄以株行距50cm、120cm下较好,漂河1号以株行距为60cm和110cm处理较好。4适宜的种植密度能有效解决烟株群个体矛盾,促进产质量的协调。随种植密度的降低,大叶黄产量先增高后降低,个体生产力、均价、上等及中上等烟比例提高,产值却表现为对照处理最低。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降低种植密度促进了晒红烟产质量的协调。5降低种植密度能提高漂河1号晒红烟中部叶生育前期的氮代谢,对整个生育期的碳代谢也有促进作用。对照处理中部叶在成熟期时氮代谢较高,碳代谢与其他处理接近,说明其进入成熟期晚,不利于烟叶内含物质的充分转化积累。对照处理质体色素含量在烟叶生育前期整体较低,在叶龄50d时却较高;在烟叶成熟期时,降低种植密度的处理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与峰值相比的降解程度较对照处理分别增加110.88%和48.00%以上。说明种植密度的降低有利于烟叶质体色素在生育前期的积累及生育后期的降解。6种植密度的降低可以有效提高晒红烟的叶长、叶宽及单叶重。大叶黄含梗率以株行距50cm、120cm处理最低,叶质重则表现为随种植密度降低而增高的趋势,综合各项指标,种植密度最小的株行距50cm、120cm处理物理特性较好。漂河1号以株行距为70cm和90cm处理表现较好。7随种植密度的降低,大叶黄的糖含量及中部叶的氯含量明显降低,总氮、烟碱、钾含量以及钾氯比值显著提高。漂河1号糖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变化与大叶黄相反,但是钾、氯含量整体与大叶黄表现一致,钾氯比值也以对照处理较低。种植密度的降低整体促进了晒红烟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8种植密度的降低有利于晒红烟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积累。大叶黄各类致香物质含量整体以对照处理较低,致香物质总量随种植密度降低而增加。漂河1号中部叶致香物质总量以株行距50cm、110cm处理最高,对照处理最低,新植二烯的含量表现为随种植密度降低而增加;上部叶降低种植密度能提高除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及新植二烯外其他大部分致香物质的含量,对致香物质总量的提高整体上也有促进作用。9种植密度的降低有助于提高大叶黄晒红烟的感官质量,两个部位均以株行距50cm、120cm处理得分最高。对漂河1号的影响表现为中部叶以株行距60cm、110cm处理得分最高,上部叶以株行距70cm、90cm处理得分最高。通过研究认为,长春地区大叶黄的种植密度在株行距50cm、120cm,蛟河地区漂河1号的种植密度在株行距60cm、110cm条件下有利于晒红烟的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