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已引起我国政府、产业界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迅速增加。高新区产业研发能力对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全面评估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本文以河南省为例对河南各市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进行比较,并尝试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论文首先基于博弈模型,对高新区自主创新的囚徒困境进行理论分析,指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集体行动的困境”以及“搭便车”的问题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企业间关系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高新区创新激励的缺乏。其次,本文尝试构建自主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定量评价不仅对丰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规范与指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系统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有关理论的基础上,选取河南省18个市作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主体,通过对《河南统计年鉴》的“科技”子条目提供的数据的整理,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三个方面,选取12个评价指标建立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析分析法确定创新投入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的权重,其权重分别为0.4506、0.2473、0.3021,从而确定了各评价指标间的相关联系。通过前后评价指标权重的对比发现,高新技术产业区创新投入能力的效果最为显著。通过研究,得到以下3点结论:(1)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应当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2)郑州市鹤立鸡群,少数城市出类拔萃(洛阳市、安阳市、南阳市);(3)部分城市有一定优势(如新乡市、周口市),多数高科技产业园区较差(大部分高新区均不太理想,且相互间差距不大)。针对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动力不足的现状,结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提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集群式创新模式:少数龙头城市+众多中小城市。即:以郑州市、洛阳市为龙头城市,其它中小城市通过与之建立各种合作关系进行模仿、学习,进而提高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最后,论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制定引导和鼓励高新区的政策。(2)搭建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促进低成本型高新区向创新型转变。(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仿冒。(4)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形成区域创新文化。(5)完善高新区的社会服务体系。(6)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形成一种“技术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