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理性震颤是一种常见于上肢的疾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于病理性震颤的治疗也逐渐有所成效,其中外骨骼辅助治疗手段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治疗方式,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新一代抑震机器人将采用功能性电刺激作为抑震手段,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适用于功能性电刺激抑震的分析模型。本文基于肌肉的Hill模型的理论,探究了肌肉电信号与肌肉活化度间的转换关系,并利用开放性生物力学仿真软件OpenSim建立了人体上肢骨肌系统模型,最终实现了以肌肉活化度为驱动的骨肌系统模型。肌肉活化度是一个表征肌肉兴奋状态的抽象概念,而表面肌电信号(sEMG)也能反映肌肉的活跃程度,因此两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为将真实的震颤信息输入骨肌系统模型,需将易测量的表面肌电信号转化为模型的肌肉活化度,因此,设计了一个新的计算方法——Hill模型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表面肌电信号到肌肉活化度的转换,经过转换后的表面肌电信号可驱动建立的骨肌模型,并能模拟肢体的震颤运动。本文对震颤运动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应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mpiricalMode Decomposition,简称EMD)对震颤患者的关节运动信号和肌电信号进行了分析,实现了意向运动信号和震颤运动信号的分离以及信号的时频域分析。提出了判断震颤发生的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有效地对震颤运动进行了识别,并可用于抑震机器人对震颤发生的判断。在实验环节,基于骨肌系统模型和表面肌电信号对震颤运动进行了仿真,分析了骨肌模型对输入肌肉活化度的频率响应特性,分析了影响上肢频率响应的主要因素,建立了肌电信号与关节力矩之间的对应关系模型,并利用静态优化算法对肌肉力的分配进行了优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