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学界专家学者一直重视对隐喻的研究。传统隐喻研究中的语言学专家学者们认为在语言中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杰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标志着隐喻研究步入了新时期,从此概念隐喻理论在语言学界开始普遍运用。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实质是用一事物来感知另一事物的过程。隐喻运作机制是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把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语言中的基于自身体验的认知机制。从我们日常使用的方位词中,我们可以发现“前/后”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因此“前/后”隐喻用法的英汉对比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本文通过对英汉语料库的英汉“前/后”隐喻对比研究,试图解决一下研究问题:1.“前/后”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是否普遍存在?2.“前/后”隐喻的运作原理是什么?3.“前/后”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应用有何异同之处?导致这种异同之处的原因是什么?为了回答上述研究问题,笔者首先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搜集和整理了所需要的语料,然后英汉两种语言中主要存在的“前/后”隐喻表达被归类出来。其中,汉语中包含前/后的句子有4000个,英语中包含“前/后”的句子有6216个。本文中所用的英语和汉语语料全部来源于有权威性的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和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CL。在通过对大量的语料整理、归类、对比和分析之后,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有:1)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前/后”的隐喻表达都大量存在;2)英汉“前/后”隐喻主要体现在三个目标域:时间,状况以及社会关系和地位;3)英汉“前/后”隐喻在每一个目标域中均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为人类普遍存在的认知能力和自身的相同体验,所以英汉两种语言中“前/后”隐喻的表达有共同之处,而其不同之处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以及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而致。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文章最后阐述了本研究在跨文化交际中以及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启示,并提出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研究的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