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造影技术观察骶管阻滞中局麻药在小儿患者硬膜外腔的扩散,探讨小儿骶管阻滞的用药特点。方法:择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及小儿骨科下肢手术患儿45例,月龄8~51月,体重9~20公斤,ASA分级Ⅰ或Ⅱ级,拟行骶管阻滞麻醉。本研究采用单盲设计法,将小儿按骶管注射容量分为:A组(0.5ml·kg-1)、B组(0.75ml·kg-1)和C组(1ml·kg-1),每组15例。将0.75%罗哌卡因与碘海醇注射液按1:2比例配制成局麻药混合液用于骶管阻滞麻醉,注药速率为每秒0.5毫升。注药5分钟后用移动式数字摄影X线系统照相并采集图像,由影像医师报告造影剂在硬膜外腔的扩散显影情况包括局麻药混合液在硬膜外腔扩散的显影长度、覆盖的椎体数及向头端扩散最高点的椎体节段,计算每组最高阻滞椎体水平的中位数。为了研究局麻药在硬膜外腔向头端扩散长度可能存在年龄相关性上的差异,45例患儿按月龄再分为:婴儿组(≤12月,n=5)、幼儿组(>12~36月,n=24)和学龄前小儿组(>36月,n=16),计录每组局麻药混合液在硬膜外腔覆盖的椎体数,并计算相应月龄段平均阻滞每个椎体所需要的局麻药毫升数。结果:A组、B组和C组患儿的年龄、体重和身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局麻药在硬膜外腔扩散显影长度的均数±标准差分别为13.25±2.28cm、16.30±1.88cm和18.42±1.32cm。A组、B组和C组各组之间扩散显影长度的比较虽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扩散显影长度的增加与容量增加不成比例。A组、B组和C组局麻药在硬膜外腔覆盖椎体数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9(1)个节段、10(1)个节段和12(1)个节段,A组、B组和C组各组之间覆盖椎体数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B组和C组局麻药向头端扩散最高阻滞椎体水平的中位数(范围)分别为L3(L4~L2)、L2(L3~T12)和T12(L2~T11),A组、B组和C组各组之间局麻药向头端扩散最高阻滞椎体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按月龄分组,婴儿组(≤12月)、幼儿组(>12月~36月)和学龄前儿童组(>36月)平均阻滞每一个椎体所需要局麻药毫升数的均数±标准差分别为0.64±0.11ml、0.93±0.19ml和1.22±0.24ml,婴儿组、幼儿组和学龄前儿童组各组之间平均阻滞每一个椎体所需要局麻药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1.小儿骶管阻滞局麻药容量的增加和局麻药在硬膜外腔扩散的范围不成比例。2.按月龄计算,月龄越小在骶管阻滞中阻滞每个节段所需要的局麻药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