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压力也大幅增加。在这些主观及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当今社会中,肛门疾病已呈现一种多发、易发趋势。虽然它很少能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但是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及痛苦,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痔疮是临床上最常见、最多发的一种肛门疾病。据相关普查资料发现,肛门直肠疾病的发病率为59.1%,痔疮占所有肛肠疾病的87.25%,其中以混合痔最多,占患病总数的80.98%。近年来,人们对痔的发生机制及其解剖、生理、病理的认识不断深入,对痔病的治疗亦不断提高发展。混合痔的治疗中,手术治疗依然是根治混合痔最好的方法,部分痔病原则上说必需进行手术治疗,痔手术方式有很多种,其中1937年Milligan和Morgan创立的外剥内扎术仍是目前手术治疗混合痔应用最广的经典术式之一。经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这手术方式有着优越的远期疗效以及治疗费用相对低廉。自从临床推广使用此术式以来,一直被广泛沿用至今。但是由于肛门直肠周围神经分布广泛,感觉敏锐,混合痔术后疼痛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和困扰,而且疼痛通常要持续近5-7天后才开始逐渐减轻,对患者术后的日常生活及个人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干扰,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同时增加了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目前临床上有多种不同的镇痛方法,如内服、坐浴、塞药、外敷、局部硬化剂注射、平衡镇痛(Balanced Anakgesia)、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 PCA)、超前镇痛等,还有应用物理疗法镇痛,如中频电刺激、经皮电刺激等。但每种方法都各有优点,同时又各有不足。探索一种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应用方便的止痛方法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而经皮穴位电刺激作为针灸领域近年来新兴起的绿色疗法,取穴位针刺及经皮电刺激两种方法所长,在针灸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对相应穴位准确定位并贴上电极片,通过不对称的双向波形的电流刺激穴位,达到镇痛治疗目的。因为这些特殊点(穴位)的皮肤电阻低,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高密度输入,能达到调节经络的作用。这是一种将针刺与物理治疗相结合的疗法。在治疗疼痛方面,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因应用范围广、镇痛效果显著、可重复使用等优势,适合临床广泛应用。目的:以传统的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通过了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较合理的科研设计,选择科学疗效评价指标,真实而客观地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减轻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探索一条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式选择。方法:按照随机对照的科研设计原则,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肛肠科住院、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80例患者进行了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全部患者于术后2h在白环俞穴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应用广东羊城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微电脑低频治疗仪(YC-81D型),频率0-300Hz,波形为不规则双向脉冲,脉冲宽度30~200μs,输出幅度-140-140V,最大功率300mW。取穴均采用双侧白环俞穴,将两块5cm×5cm电极片的中心贴于两侧白环俞穴,缓慢增大刺激强度至患者最大可耐受量刺激强度,治疗30分钟,每日2次(上下午各1次)。若治疗后疼痛减轻不明显,再次疼痛,或疼痛难忍,可由患者选择重复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30分钟/次或给予口服曲马多缓释片50mg/次,并同时将服用次数和时间做好记录。对照组: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2小时,对照组患者全部采用口服曲马多缓释片50mg的方法。当患者手术伤口疼痛较甚并要求时,也可再次口服曲马多缓释片50mg/次止痛,并同时将服用次数和时间做好记录。操作完成后,观察并记录术后4,6,12,24,48,72小时的疼痛评价指标。主要的观察指标有: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疼痛评分,口述描绘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s, VRS4级评分法)疼痛评分,创面的水肿评分;次要观察指标:使用曲马多释缓片的次数及总量。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全部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主要疗效评价指标:(1)两组术后肛门疼痛的VAS评分比较,按a=0.05检查水准,术后4h,6h,12h,24h,48h,72h两组VAS评分,P>0.05,两组疗效分布相同,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2)两组术后肛门疼痛VRS评分比较,按a=0.05检查水准,术后4h,6h,12h,24h,48h,72h各时间点两组VRS评分,P>0.05,两组疗效分布相同,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术后4h,6h,12h,24h,48h,72h观察时点创面的水肿情况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分布相同,无统计学意义。2、次要指标:两组术后4h,6h,12h,24h,48h,72h各观察时点止痛药人均使用量比较,按a=0.05检查水准,术后0-4h、4-6h、24-48h、48-72h各组止痛药人均使用量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止痛药用量少于对照组,而术后6-12h、12-24h两组止痛药人均使用量的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3、安全性评价指标:按a=0.05检查水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术后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理论上治疗组的治疗方案安全性更好。结论:1、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在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的方面有较好疗效,减小了疼痛强度,改善疼痛症状,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的质量。2、该治疗方法具有操作安全、疗效确切、可重复使用、价格低廉、易于掌握和实施等特点,是术后镇痛的比较理想的方法。3、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的最痛阶段,能较好发挥减小疼痛强度和减少止痛药不良反应的作用,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治疗选择,值得进一步推广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