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介绍和引进国外的一些与第二语言教学有关的理论。随之,用目的语进行外语教学越来越受到欢迎,语法教学也不例外。虽然在这些理论指导下,在外语教学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笔者认为更需要符合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例如,以理解为重要目的的语法教学。鉴于此,本文将初步探讨如何有效的讲授大学英语语法,用目的语讲授,还是本族语讲授。 理论方面,本文将用到母语迁移理论、“深层共享能力”理论、输入理论为理论依据,如果教师能走出国外外语理论界“第二语言”与“外语”概念混乱的迷雾,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具体国情,合理的利用母语迁移的积极作用,那么就可能更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外语。 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目的语和本族语讲授大学英语语法的有效性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本研究采取对大学英语课堂进行实验分析,数据来源于对某普通大学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录音,测试,问卷调查的分析。研究发现本族语对于目的语的学习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教师应该加以重视并科学利用,尤其在进行语法教学时。学生更倾向于用本族语讲授。然而适度、合理的运用本族语能在教学上起到积极作用,而过分依赖本族语都会适得其反。对于如何将两者最优结合,本文也只是初探,这一点还有待于国内学者进一步研究。 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论文产生的背景、研究问题、现实意义和本族语,二语及外语的区别。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首先介绍理论背景,其次是本族语的作用,最后是对近年来外语语法教学的回顾。通过对相关理论研究的回顾,引出论文研究的必要性。第三章具体介绍实证研究的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第四章从五方面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第五章介绍论文的现实意义,局限性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