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辐射供冷空调虽然节能效益、人体舒适度高,但是辐射末端供冷表面结露而导致的室内滴水、供冷能力差等问题限制了辐射供冷方式在生活与工业上的应用与推广。首先,本文分析了供冷表面首要的结露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并以辐射与对流传热特性为理论基础,提出一种对辐射电磁波100%透过且自身具有较高热阻的新型的“辐射透明高热阻”理论防结露构件(简称理论构件)。其辐射透明特性使得供冷表面与外界辐射换热电磁波可以直接透过理论构件而不受影响。理论上采用合适热阻值的理论构件可实现更低的供冷表面温度制冷,不仅能降低供冷表面结露风险,而且可提高辐射供冷系统整体供冷量。其次,本文选取对长波红外平均透过率高达87%的PE薄膜(厚30μm)为实验基材,制备具有双层PE薄膜夹层中空结构的“红外高透高热阻”实验防结露构件(简称实验构件)用于实际研究。并搭建测试平台对实验构件的热阻特性与红外透过特性进行测试与表征。本文搭建结露特性研究试验平台,对比观测实验构件表面结露特性。最后,本文以辐射传热与对流传热原理为理论依据,以实验构件实际的透过率特性为基础,简化了“实验构件+供冷表面”构成的组合供冷表面这一整体与外界的传热过程,得出了组合供冷表面的整体发射率与整体反射率计算方法,并基于辐射热阻网络法建立了组合供冷表面总供冷量理论计算方法。并以模拟辐射供冷实验平台的具体条件为前提,对计算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并通过实验平台研究在四种不同工况下实验构件对恒温冷板与热环境之间辐射与对流换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构件有效提升组合低温冷板的对流换热表面温度,降低了结露风险,而且对辐射换热影响较小,大幅度地保留了供冷表面原有的辐射换热量。当采用不同厚度实验构件的样品试验中对流换热表面温度同为19℃时,与同为19℃的空白实验相比,对流换热量相同,随着所实验构件厚度的增大,样品实验辐射换热量分别提升了10.57%、14.72%、20.54%、23.03%、25.11%,总供冷量提升了21.84%、24.52%、27.28%、30.13%、36.34%。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实验构件的热阻特性有效提升与空气接触面的温度,降低结露风险,而高透过率特性使得低温表面与外界的辐射换热量受影响较弱。采用合适热阻的实验构件有望实现低温辐射供冷(可低于露点),既能降低结露风险,又能通过提升辐射换热量部分来提升辐射供冷系统整体的总供冷量,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