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体育事业尤其是竞技体育发展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竞技体育成绩的提升反映了一国人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和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发展体育事业长久以来都受到党、国家和人民的极大重视。自1979年重返奥运大家庭以来,中国体育健儿劈金斩银获得巨大成绩。在“举国体制”和“奥运争光”计划的指引下,大批运动员将人生最宝贵的年华贡献给了训练和比赛场,他们挥洒汗水取得无数成绩,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就业压力和失业风险大大提升,加之全国高等院校连续十多年扩大招生,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这样的大环境对退役运动员求职和融入社会提出巨大挑战,此外退役运动员自身文化素养大多不高、伤病和年龄问题普遍存在、运动技术过硬但专业职业技能缺失,在内外双重环境压力下退役运动员社会生存困难、社会化进程非常艰辛。做好中国退役运动员再社会化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能否帮助这些社会困难群体更好的融入社会,不但关系到其个人和家庭的生存,还会波及到现役运动员的备战和比赛情绪,最终甚至影响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做好中国退役运动员再社会化问题研究,不但具有理论影响更富有现实意义。本文在撰写过程中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数据统计方法。分别对社会学、心理学、体育学和社会保障相关的书籍、期刊、论文等资料进行阅读和资料收集。通过访问国家统计局网站、国家体育总局网站以及中国知网等新媒体平台,充分获取相关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和分析。最后通过无结构访谈方式,重点对我国基层运动员和教练员进行采访,深入获取真实数据和有价值信息,通过以上方法为论文撰写提供理论和事实上的依据。通过对社会角色理论视角下的中国退役运动员再社会化问题研究,笔者得出如下社会学启示:一是,初始社会化中“社会人”角色的确定与领悟影响深远。首先,学习“社会人”概念直接影响运动员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然后,依托“社会人”观念运动员才能明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二是,继续社会化中社会角色实践“通才取向”意义重大。首先,重视运动成绩不忽视文化知识学习应成为运动员选拔的重要准则。然后,兼顾体育运动成绩与社会生存技能是运动员职业生涯培养的未来方向。最后,调整运动员社会角色心态加强自身社会角色学习应成为常态化举措。三是,再社会化中自致角色的获取需要社会资本的充分积累。首先,综合素质提升是自致角色获得社会资本的前提基础。然后,职业技能的获取是自致角色形成的充分保障。最后,社会关系的培养是“后运动员时代”自致角色形成关键因素。在对文献资料和相关数据分析以及后续撰写过程中,本文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由于笔者个人社会资源、关系和能力的不足,在对我国基层运动员和教练采访中,难免会受到限制。选取的采访对象肯定会存在诸如地域差异、从事运动项目差异、运动成绩差异等局限,所以这部分采访的典型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其次,中国从事竞技体育运动的运动员数量巨大,影响中国运动员社会角色转换及其再社会化的因素众多。单纯从社会学角度进行分析,所获取的研究结果也有一定局限性。综合社会学、心理学、社会保障和体育学等学科,应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未来方向。最后,在文章撰写过程中,笔者还是感到相关研究资料的获取比较困难,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完成的效果。具体反映在对于中国退役运动员的研究资料和文章匮乏,相关统计和数据更新太慢、获取困难。以2000年以来,全国退役运动员数量和再就业安置数量为例,目前尚没有权威部门给出具体统计数据。只有部分省份有本省资料,但资料的有效性、时间性也有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