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及意义:探究40~65岁脑动脉粥样硬化(Cerebral Atherosclerosis,CAD)患者中痰湿质、瘀血质与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的关系,为从中西医结合方面探究血管自我更新修复以防治脑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入选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40~65岁经中医体质问卷筛选出的痰湿质、瘀血质、平和质患者,根据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版)判别CAD病变及其程度,将无CAD的平和质患者设为对照组,CAD的痰湿质、瘀血质患者设为实验组,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EPCs的数量,分析比较人口统计学资料和血管危险因素,以探究EPCs数量与40~65岁CAD患者痰湿质、血瘀质的关系。.结果:1、本课题共收录患者120例,痰湿质46例,瘀血质49例,对照组(无CAD平和质)25例;CAD组95例,其中轻度CAD 62例,中重度CAD 33例;女性44例(36.67%),平均年龄53.5±6.7岁:CAD相关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占70.00%,高脂血症占44.20%。2、多项Logiistic回归模型分析CAD痰湿质、瘀血质的影响因素,结果:高血压为CAD痰湿质、瘀血质的独立预测因素;EPCs数量与CAD瘀血质呈负相关;CAD瘀血质常见于既往有卒中/TIA病史者。3、多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AD的影响因素,结果:EPCs为CAD的保护因素,年龄、高血压为CAD的危险因素,大多数卒中/TIA病史的患者有CAD。4、多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AD程度(轻度、中重度)影响因素,结果:EPCs数量与CAD程度呈负相关,瘀血质是中重度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预测因素因素。5、ROC曲线分析结果:可认为EPCs用于判别对CAD有意义,EPCs数量越小为CAD的可能性越大,EPCs所对应的最佳诊断界值为0.115%。结论:1、EPCs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保护性因素,其作用可能与促进血管更新、延缓衰老有关,但抗血管衰老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2、EPCs数量与CAD瘀血质呈负相关,瘀血质为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异常有关。尚未发现EPCs与CAD痰湿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