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Op.83)简析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kdkd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罗科菲耶夫是二十世纪音乐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作曲家,他是既高产量义高质量的,他所写的作品跨越几乎所有的领域(歌剧、舞剧、交响乐、独奏与重奏作品、以及电影音乐等等),在每个领域均有优秀作品。同时,作为一个钢琴家,普罗科菲耶夫对钢琴有着深厚的理解,他的钢琴作品手法独特,技巧高超,充分发挥出现代钢琴的特色,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也贴近现实生活,多是比较经典的作品。与同时代其他作曲家比起来,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和时代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在他的钢琴作品中,三首“战争奏鸣曲”毫无疑问反映了现实环境,是普罗科菲耶夫钢琴作品中的代表作。本文所分析的第七奏鸣曲(op.83)结构紧凑,个性鲜明,音乐形象丰富,终曲托卡塔技巧高难,是常演经典钢琴曲目,也是二十1世纪钢琴艺术的瑰宝。论文的正文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简单介绍普罗科菲耶夫的生平,介绍了他一生中的三个时期,及各个时期的不同创作风格,并列举了一些他在各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列举钢琴代表作)。第二章,介绍第七奏鸣曲的创作背景,这一章中包括苏联卫国战争,普罗科菲耶夫当时的所在地以及第七奏鸣曲问世后所产生的影响和所受到的评论。第三章,分别介绍三个乐章的结构和音乐形象,所表现的音乐内容。第四章,结合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特点分析第七奏鸣曲中所运朋的特性写作手法以及演奏方法,这是论文中篇幅最大的一章,是全文的重点。将第七奏鸣曲中所运用的部分特性写作手法做了归类,具体论述了作者是如何通过一些写作手法上的技巧来表现不同音乐形象和内容的,也在演奏方法上(如手形、力度、音色、踏板等)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本文力求能对普罗科菲耶夫第七奏鸣曲及普氏钢琴作品的写作特征给予分析,希望在演奏和学习上能对读者给予一些建议和提示。
其他文献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对于电视节目来说,媒介融合意味着如何应用新媒体资源取长补短,
电影广告作为影视广告的一种新形式,以其独特的创意构思、区别于传统影视广告的拍摄理念与手法、与新兴网络媒体结合传播的新颖模式,迅速在影视广告界异军突起,受到越来越多
“古筝”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筝”前冠“古”,是因为这种乐器至少已经有两千年历史,并承载着中国悠久的音乐文化,人文情怀。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梳理古筝的流变历史,探寻
学校的体育工作主要是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课。 教学大纲对体育课有明确的要求。上级领导和体育教师都很重视,大多数能做到认真备课、上课,效果良好。但是,有些
沥青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与公路工程质量关系紧密,控制沥青混凝土的生产过程是保障沥青混凝土质量的基础。在沥青混凝土加工工艺中石料的稳定加热系统是沥青混凝土的生产关键,因
随着信贷等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逐渐萎缩,现代商业银行开始更加注重发展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是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各个商业银行新的竞争焦点,使得各银行均将银
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世界各地人们联系更加密切,地球成为了“地球村”。然而科技的发展并没有跨越语言的隔阂,传统语言在跨文化、跨地域、跨国界的交流中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不同国家的人们仍在各自掌握的语言领域内利用信息。西北大学小露珠团队提出了基于网络的地球村语言—“和”。“和”是由一系列图符、语音、视频和二维码等多媒体语料构成的多媒体语言。“和”语言的流通需要将移动终端设备作为手和笔,以即时通讯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沟通与分享。引导学生在真实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使用英语,体验英语所承载的交际功能和文化内涵,是英语教学所追求的境界。泸州市梓橦路学校周洪涯老师执教的
旅游体验时代背景下,旅游逐渐趋向于体验化、互动化。旅游的本质就是体验。城市湿地公园作为连接人类与自然的纽带,是现在都市人需要的旅游体验之地。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