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结束后,南海问题由于内外因素的共同推动,成为影响地区安全局势的热点议题。作为东南亚区域一体化组织,东盟在南海问题发展和地区安全形势演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以“集团方式”介入南海问题,以“东盟方式”作为行为依据,东盟不断加强各成员国内部协商与对华沟通,推动各方达成共识,为营造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做出积极贡献。东盟的南海政策自冷战后(1992年-2002年)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1992年,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与泰国六国发表《东盟南海宣言》(ASEAN Declaration on the South China Sea),标志着东盟南海政策正式形成。在后续发展中,东盟在南海问题上表现出集团介入、协商一致的特征,并不断推动各方达成政治共识。2002年东盟与中国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简称“宣言”),为和平与永久解决有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议创造了有利条件。迈入新世纪(2002年-至今),东盟南海政策表现出三大新的特点。第一,在东盟所主导的多边地区安全会议及论坛上,将南海问题设置为讨论议题,不断推进南海问题“多边化”;第二,拉拢美国、日本、印度等域外势力介入,加强与域外国家的政策互动,“平衡”地区力量对比与权力格局;第三,推进东盟国家与中国的协商谈判,磋商重点围绕《宣言》的具体落实与“南海行为准则”的制定工作。随着大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博弈加剧,东盟的南海政策不仅影响地区安全局势,而且也影响着中国对区域秩序的构建。一方面,东盟通过构筑东盟-中国双边对话机制和地区多边安全机制,不断推进域内合作,为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管控海上分歧提供良好的议事平台。但另一方面,东盟在南海问题上持续引入域外势力,严重影响中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南海争端双边解决思路的有效落实。面对南海问题东盟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应坚定立场,顺势而为。在政策制定上,要把“双轨思路”不断强化为南海问题的解决路径。在外交实践上,要持续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早日达成符合地区实际、满足地区需求的区域性规则,彰显中国同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诚意、决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