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暖区暴雨的概念最早是由黄士松先生提出,研究和业务应用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然而2012年北京“721”极端暴雨的分析发现:此次极端降水分为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由于对暖区降水的认识不足,加之,模式对暖区暴雨捕捉能力有限,导致预报降水的开始时间偏晚,强度偏小。因此,华南以外地区特别是暴雨频发的江南地区的暖区暴雨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首先给定江南地区暖区暴雨的定义,并按天气形势将其分为暖切变型、冷锋锋前型、副高型和强西南急流型四类。利用2010-2016年5-9月常规和自动站逐时降水等非常规观测资料,统计了暖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降水性质以及中尺度雨团的活动特征等,并利用NCEP FNL全球分析资料,基于中尺度分析技术给出四类暖区暴雨的系统配置,初步分析了降水形成的原因。主要结论如下:(1)暖区暴雨常表现为长生命史的移动型中尺度雨团途经山区或河流湖泊等不均匀下垫面时,强度增大、移速减慢,形成分散性局地强降水。其中,暖切变型降水范围广、强度最大、极端性最明显且主要位于江南中西部;冷锋锋前型降水集中、强度较大且具有一定极端性,主要位于江南中部;副高型降水强度较弱,主要位于江南中东部;强西南急流主要位于江南西部。(2)暖切变型和强西南急流型以夜间降水为主,副高型降水集中在午后,冷锋锋前型降水日变化不明显。(3)暖区暴雨由稳定性和对流性降水共同组成且降雨量越大,降水对流性越明显。(4)在低层高湿、不稳定能量积聚等有利背景下,暖切变型、冷锋型和副高型暖区降水多由边界层(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配合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强西南急流型一般形成于低空急流上的中尺度风速脉动及地面辐合线附近。然后,利用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拼图资料,结合给定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识别及分类标准,对江南地区暖区暴雨中MCS的组织形态进行分型,并统计MCS在初生阶段和组织化过程中的时空分布特征、组织形态的分布及转变特征等。主要结论如下:(1)四类暖区暴雨中MCS包括细胞状、线状与非线状三大类,且细胞状MCS可细分为2类:孤立型和细胞簇型;线状MCS可细分为6类:尾随层状线状、前导层状线状、平行层状线状、镶嵌线状、断裂线状和无层状线状;非线状MCS可细分为4类:镶嵌非线状型、尾随层状非线性型、前导层状非线型和断裂非线型。(2)暖区暴雨中MCS初生时的组织形态多为细胞簇型,且初生源地集中在江南西部和江南中东部,西部初生的时间多在夜间,中东部多在白天。(3)暖切变型和冷锋锋前型中MCS组织化时间较长,可能是导致这两类暖区暴雨降水强度较大且维持时间更长的原因。(4)四类暖区暴雨中MCS组织化阶段出现非线状(51.25%)与线状(48.75%)的比例相当。其中,线状MCS往往出现在中间转变过程,且镶嵌线型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线状类型;非线状MCS往往出现在最终形态,其中镶嵌型非线状占比最高,其次是尾随层状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