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环境治理领域存在诸多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多发,且公众环境参与渠道缺失、政府协调机制不畅等造成环境治理效率低下,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居民是环境行为的实施主体,也是环境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解决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离不开居民的有效参与。本研究从微观个体的环境行为出发,深入探究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形成机制,进而为政府实施精准的环境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为了探索居民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路径,本文以协同治理理论和善治理论为基础建立分析框架,结合环境行为领域的经典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ABC理论,构建包含个体因素、情境因素、环境治理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的理论模型。通过在天津市河东区东新街道的实地调研收集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分层回归分析等方法,验证了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结果表明,环境态度、自我效能感、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等四个变量组成的个体因素正向影响环境治理参与意愿,环境治理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呈正相关,时间成本、社会规范、政策法规、参与渠道等四个情境变量在环境治理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本研究基于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提升居民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对策建议,包括重视个体因素提高参与意愿,引导社会规范促进参与行为,畅通参与渠道促进参与行为,完善政策法规促进参与行为等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