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具有增加微血管通透性等功能。其在脓毒症中的作用国外已展开研究,国内研究尚不多。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VEGF水平,探讨VEGF与脓毒症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了解脓毒症的病原菌现状及体外耐药性,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方法:1.收集2006年7月~2007年10月某医院急救中心和ICU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发病后1、3、7天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LAC和C-RP,计算APACHEII评分。根据患者28天转归不同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2.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发病后1、3、7天血清VEGF水平,留取健康体检者血清检测VEGF水平并设为对照组。3.收集可疑感染部位标本经常规法进行菌株鉴定,纸片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4.统计学方法: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t或F检验,VEGF水平与年龄、HR、MAP、WBC、PLT、ALB、LAC、C-RP、及APACHEII评分的相关性研究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上述数值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影响患者预后的死亡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严重脓毒症病例29例,男18例,女11例。其中生存组16例,死亡组13例,病死率为44.8%,男女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44.4%vs45.5%,p>0.05)。其感染病因依次为重症肺炎(24.14%)、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7.24%)、急性肾盂肾炎(10.34%),其他(48.3%)2.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VEGF水平,结果显示对照组VEGF水平为78.77±8.15pg/ml,生存组1、3、7天VEGF水平分别为210.47±59.40pg/ml、161.79±32.58pg/ml、85.33±12.13pg/ml,其峰值出现在第一天,随病程进展VEGF水平逐渐下降,第7天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1、3、7天VEGF水平分别为324.12±44.35 pg/ml、185.40±30.92 pg/ml、273.32±55.23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峰值亦出现在第一天,随病程进展第7天VEGF水平下降不明显,第7天与对照组比较仍明显升高(p<0.01)。死亡组与生存组相比,第1、7天死亡组VEGF水平高于生存组,存在统计学差异(t=-5.717,p<0.01和t=-10.604,p<0.01),第3天无统计学差异(t=-1.888,p>0.05)。3.经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严重脓毒症患者VEGF水平与APACHEII评分呈正相关(r=0.510,p<0.01),与血小板呈负相关(r=-0.221,p<0.05),与HR、MAP、WBC、ALB、LAC、C-RP及年龄无相关性(p>0.05)。将患者年龄、APACHEII评分、HR、MAP、WBC、PLT、LAC、ALB、C-RP及VEGF水平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EGF水平、APACHEII评分、年龄为影响患者预后的死亡危险因素(p<0.05)。4.本研究共分离出病原菌93株,全部分离株中G~-菌47株,G~+菌27株,真菌19株。主要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大肠杆菌10株、白假丝酵母菌9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头胞吡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MRSA分离率为83.3%。19株真菌对抗真菌药的耐药率均在20%以下。结论:1.严重脓毒症患者VEGF水平升高峰值出现在第1天,随病程进展生存组VEGF水平逐渐下降,第7天接近正常。死亡组第7天VEGF水平下降不明显,有升高趋势。2.VEGF水平与APACHEII评分呈正相关,与血小板呈负相关。3.VEGF水平、APACHEII评分、年龄是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4.本研究分离的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主,呈现对常用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