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颌骨是人颌面部唯一能动的骨骼,形态特殊,大致呈马蹄型,总体质地较为坚硬,但因处于颌面部较为突出的位置,且存在薄弱的解剖位点,受到不当外力后容易发生骨折。下颌骨具有独特的解剖结构与生理特点,发生骨折时的具体位置与其受力位置有关,且骨折后会引起咬合紊乱、咀嚼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这些都使得下颌骨骨折相对特殊。各国都针对下颌骨骨折做了较多研究与分析,但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的研究,所得出调查结果也不尽相同。文化、经济、研究人口的社会阶层甚至宗教差异,都影响着下颌骨骨折的发病特点。目前,重庆地区尚无针对下颌骨骨折的发病年龄、性别组成、病因特点及骨折分布等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回顾并总结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近五年来收治的下颌骨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该群体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组成、病因特点、解剖分布等。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作为重庆地区口腔专科三甲医院,其收治的下颌骨骨折患者,具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研究并分析该群体患者,所得出的结果能够为本地区下颌骨骨折的预防、诊疗提供一定科学依据,同时也能为后续的针对重庆地区下颌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前期研究数据。目的:总结并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近五年来收治的下颌骨骨折患者的发病特点、治疗手段、并发症等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外科自2011年10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收治的228例下颌骨骨折住院患者。整理该228例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并进行术后回访,分别对每一位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受伤原因、骨折位置、其他合并伤、治疗手段及并发症等加以统计和分析。结果:1.共收集下颌骨骨折病例228例,男性患者173例,占75.88%,女性患者55例,占24.12%,男女发病比例约为3.15:1。2.常见发病年龄为(35.00±14.61)岁,主要发病年龄集中在21~50岁之间。七月发病人数最多,共26例,占11.40%;十月次之,共25例患者,占10.96%。工人所占比重最高,占34.21%;农民发病比例次之,占17.54%。3.交通事故伤最常见的骨折原因是,共93例,占40.79%;跌伤次之,共47例,占20.61%,暴力伤36例,占15.79%。4.正中联合区域骨折132处,占31.06%;髁突骨折129处,占30.35%;下颌角区域骨折77处,占18.12%;下颌骨体部骨折74处,占17.41%。5.颌面部其他位置的骨折为最常见的合并伤,共36处。6.下颌骨单线骨折患者共118例,下颌骨多发性骨折患者共99例,下颌骨单线骨折相比下颌骨多发性骨折,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P=0.0225)。7.开放性手术治疗患者共208例,保守治疗患者9例,开放性手术治疗相比保守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P=0.000)。8.最常用的治疗手段是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术辅助颌间固定,共192例,占接受治疗患者总数的88.48%,单纯坚强内固定患者16例;单纯坚强内固定与同时辅助颌间固位的方式相比,后者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P=0.010 2)。9.神经损伤和术后感染是本研究中最主要的并发症,其中神经损伤11例,占手术患者总数的5.07%。面神经损伤好发于髁突骨折术后,下牙槽神经损伤好发于下颌角及下颌骨体部骨折术后(P=0.030 3)。结论:1.重庆地区下颌骨骨折常见于中青年人群,男性更为多见,夏季发病患者最多。2.工人和农民是下颌骨骨折的首要群体,交通事故是骨折的首要原因。3.下颌骨骨折好发于正中联合部及髁突位置,易发生颌面部其他部位合并骨折。4.开放性手术是坚强内固定术合并颌间固定是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5.手术过程中需注意避免损伤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