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了施加电磁场条件对铝硅系列合金及镁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考察了不同的温度施加直流或交流磁场,不同温度结束施加电磁场及冷却速率不同,合金凝固后的组织的变化,并探讨合金在电磁场中凝固行为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电磁处理工艺条件对Al-7%Si亚共晶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发现在整个凝固过程都施加直流磁场,初生α-Al枝晶较长;随着开始施加直流磁场的温度降低,初生α-Al枝晶越来越短;在液相线温度以上(680℃、630℃)停止直流磁场,初生α-Al的枝晶也较短;在固相线温度以上(680℃、630℃、600℃)开始施加交流磁场直至凝固的试样中,初生α-Al为均蔷薇状;在固相线以下开始施加交流磁场的试样中,初生α-Al为树枝状;在液相线温度以上停止施加交流磁场时,初生α-Al为树枝状;冷却速度较低时,初生α-Al的晶粒均比较粗大;冷却速度较高时,初生α-Al的晶粒均比较细小。
电子探针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凝固过程中和在凝固后期施加直流磁场的样品中,晶内Si含量均有所增加。扫描电镜结果还表明,在无磁场和经直流磁场处理的样品中,只有β-Al-Fe-Si相。在经交流磁场处理的样品中,出现了α-Al-Fe-Si相。这表明交流磁场可以促进α-Al-Fe-Si相的生成。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电磁处理工艺条件对Al-12.6%Si近共晶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发现在液相线温度以上(640℃和590℃)开始施加直流磁场直到完全凝固,合金的凝固组织中析出较多初生Si;从640℃开始施加直流磁场到液相线温度以上(590℃)停止时,试样中发现少量初生Si;在液相线温度以上(640℃和590℃)施加交流磁场直到完全凝固,试样中的共晶组织比较细小,未发现初生Si;从640℃开始施加交流磁场,到液相线温度以上(590℃)停止的试样中发现少量初生Si;冷却速度较高时,共晶组织较细小,冷却速度较低时,共晶组织较粗长。研究了不同磁场处理工艺条件对Al-18%Si过共晶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发现随着开始施加直流磁场的温度的降低,初生硅的尺寸均逐渐增大,共晶组织越来越细密;在较高温度停止施加直流磁场时,共晶组织也比较细小;随着开始施加交流磁场的温度的降低,共晶组织均比较细密,而初生硅的尺寸则逐渐增大;停止施加交流磁场的温度越高,初生硅的尺寸也比较大。随着冷却速度的不断增大,初生硅的尺寸越来越小,共晶组织越来越细小。
研究了磁场对AZ80镁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经磁场处理的凝固组织相比,经交流磁场处理后,晶粒细化,夹杂物的尺寸和数量也有所减少;经交流磁场或直流磁场处理后,晶界均变窄。通过电子探针分析可知,经直流磁场和交流磁场处理后,Mg的晶粒内部Al和Zn的含量比未经磁场处理有了明显增加,硬度也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