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共同体(欧盟)自1957年成立以来,迄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仅就它才刚刚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起点而言,它还是个新生事物。但是它无论是对宏观的世界格局,还是微观的民族国家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何界定欧盟这个既非主权国家、又非国际组织,而同时又兼具两者的某些性质的“怪胎”?又如何判断它的未来走向?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本文正是从一个不同于纯经济学的文化和心理学视角出发,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抛砖引玉,引发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学理性讨论。 首先,作者从理论上分析了民族特性与欧洲同一性的关系。以此为视角的目的在于发现欧洲联盟与成员国在一体化运动中的矛盾所在,并探寻欧洲联合运动的逻辑后果。民族特性是民族国家公民最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外化为民族文化,保护民族特性就是维护民族利益。在欧洲联合过程中,尽管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成为矛盾的焦点,欧洲联合的先驱们也是把经济一体化和欧洲政治联合放在最主要的位置,但是政治、经济都是外在的东西,即便是经济一体化和政治联合最终得以实现,如果没有欧洲联盟各成员国公民的心理认同,欧洲联合也是脆弱的,理想中的“欧洲合众国”可能有一天也会象前苏联一样解体。显然,支持欧洲联合的政治家和学者也看到了这一点。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在共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提出了“欧洲同一性”的概念,以强化欧盟各国公民对“欧洲”的忠诚感。在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建构欧洲同一性、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形成欧洲认同,是实现欧洲融合的必然措施和途径。 为论证民族特性与欧洲同一性的关系,作者选取了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四个大国和爱尔兰、葡萄牙两个小国为代表,对它们的民族特性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体现作了分析。在做个案分析时,我们注意到,在欧洲一体化运动中,各个国家民族特性的体现与该国的历史传统,特别是民族和国家的形成过程关系极大。同时我们还发现,成员国内部凝聚力越强,公民对欧洲联盟的认同感越弱;成员国国内凝聚力越弱,公民对欧洲联盟的认同感越强。成员国中大国与小国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多数情况下,小国更倾向于认同欧洲联盟。另外,不同成员国的移民及其社会融合政策产生的效果对欧洲一体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当然,成员国内精英人物的态度对欧洲融合的影响也很重要。 通过对欧洲公民身份、单一货币、欧盟宪法、媒体在建构欧洲同一性中的作用的分析,作者认为,既然民族特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欧洲同一性也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只是所用时间可能更长一些。事实上,欧洲联盟在建构欧洲同一性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并且的确取得了一些成就。 联邦制和邦联制一直是欧盟联合方向的分歧所在。现在人们又在对“地区欧洲”模式展开激烈的讨论。作者认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就欧洲联盟的未来发展趋势而言,“色拉欧洲”是其最形象的表述。 最后,作者分析了商品经济对欧洲各民族形成和主权观念的弱化对形成“欧洲民族”所起的推动作用,认为经济的高度发展、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将会使民族矛盾有所缓解,有利于民族同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各民族有可能在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形成欧洲同一性,在保持种族认同、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欧洲民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