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新感性论探析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c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试图通过阐述新感性的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来探讨马尔库塞试图调和感性与理性、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分裂状态所做出的努力。马尔库塞新感性的提出所针对的问题是发达工业社会中的技术理性。马尔库塞认为我们今天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客体受着因果规律的控制,自然被当作未被加工的原材料,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机械性的,马尔库塞提到这背后是受到了工具理性或者技术理性的控制。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当中阐述了技术对人的控制,而实际上在这之前,他在《爱欲与文明》中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问题,他用统治的合理性这个概念来表明既有的现实原则对人的控制以及人的异化状态。马尔库塞的新感性与旧感性不同。旧感性在近代哲学中被认为是材料的初级来源,需要受到高级理智的加工,因此是低级的,又其与肉欲相连,因此被认为是杂乱的。马尔库塞在这些旧有的观念当中,看到了感性的压抑史。马尔库塞认为感性的旧有观念是与统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现有的社会制度导致了理性对感性的压抑。马尔库塞认为新感性就是要打破这种压抑,调和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关系。马尔库塞的新感性包含爱欲、想象、审美、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具有否定现有社会制度,以想象力作为实现新感性的动力,以及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等方面的特点。马尔库塞认为新感性最终的导向是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而这个目的需要通过审美和艺术来达到。马尔库塞认为人类在资本主义条件之下,其认识客体的方式是受到技术先验原则的控制。在这种先验原则之下形成的经验是,人类把客体当作未被加工的原材料来看待,而不是当作具有内在的潜能和价值。马尔库塞提到,技术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处在资本主义条件之下才产生了弊病,因此他设想了另一种先验原则,这种先验原则能够实现技术的目的,即这种技术有生产力,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但不会破坏自然和社会的和谐,而是能够让客体按着自身的潜能来发展。那么这种先验的原则如何达到呢?马尔库塞在康德美学中“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原则中看到了希望。他认为“合目的性”是关于对象的纯形式,审美形式达成了一种不同于技术先验原则之下的新经验,在这种新经验当中,对象无需服务于外在的功利目的,而只需要展现自身的潜能。也就是说审美形式就是马尔库塞所找寻的没有压抑的先验原则。然而,我们看到马尔库塞的审美理论并不是仅仅想局限在美学的领域,其最终其目标是落实在政治实践之上。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中初步阐述了审美形式在构建新经验中的作用,并且借用席勒的美学理论来论述其具有的政治实践的功能,而在《审美之维》中则进一步阐述了审美和艺术在构建新的主体性上的作用,以及设想新的现实原则等方面的社会政治科学的内容。马尔库塞的新感性论的理论贡献在于,首先新感性肯定了感性应有的权利和地位。近代哲学导致了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理性和感性之间产生了对立。而新感性则赋予了感性以重要性,而不再受到统治理性的控制。其次新感性论扩展了感性的范围。马尔库塞的新感性不仅指的是感官或者欲望,更是突出了感性与审美和艺术的关联。最后新感性论开辟了另一种社会革命的方式。马尔库塞认为社会变革不只有暴力这种方式,感性不仅仅是接受性的,它还能在现实中实现自由的潜能。新感性通过审美和艺术试图达到的不是仅仅停留于思维层面的社会理论的批判,更是一种具体的解放和实践方式。我们在肯定马尔库塞理论贡献的同时,也不可忽略新感性论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马尔库塞在阐述新感性的社会实践这方面时,提出审美和艺术并不是直接针对政治实践,而是首先作用于男男女女们,通过改造他们的意识,从而进行社会的变革。马尔库塞虽然提出了通过新感性来改造社会,但是并没有进一步说明新人如何通过具体的方式和手段来构建新的社会。
其他文献
目的:应用系统选择法选育出丰产性好、抗病、抗逆性强,且质量符合中国药典标准的板蓝根新品种。方法:采用单株选择法,于2009年选择绿茎型板蓝根单株→2010年进行结籽期选择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