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Raf激酶抑制蛋白(RKI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在宫颈鳞状细胞癌(SCC)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的表达,探讨二者在宫颈病变中的意义。以了解RKIP和VEGF-C与宫颈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关系,探索RKIP抑制肿瘤转移的机制。方法收集30例宫颈癌组织、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标本作为实验组,20例宫颈正常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所用一抗分别为RKIP兔抗人单克隆抗体和兔抗人VEGF-C单克隆抗体。使用Mias2000医学图像分析软件,Olympus-SPT图像采集系统依次对所采集的照片进行分析测量。观察切片中肿瘤细胞的显色强度及阳性细胞比例,二者相加并评分来评价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并以此指标代表RKIP及VEGF-C在相应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数据结果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变量间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以P<0.05认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1)RKIP在正常宫颈组织内阳性表达最强,RKIP在正常宫颈表达阳性率为85%;在CIN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中阳性表达依次降低,分别为60%、3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VEGF-C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阳性表达最强,阳性率63.3%;在CIN和宫颈正常组织内依次降低,阳性率分别为50.00%、25.00%,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RKIP在高、中、低分化宫颈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28.6%、20%,三者之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VEGF-C在高、中、低分化宫颈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64.3%、70%,三者之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30例宫颈癌中,7例淋巴结转移组的RKIP表达阳性42.9%,无淋巴结转移组33.3%,经统计学运算,两组差距无显著意义(P>0.05);7例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C则全部表达,阳性率为100%,无淋巴结转移组33.3%,经统计学运算,两组差距具有显著意义(P<0.01);(5)宫颈癌Ⅰ+Ⅱa组及的IIb-IV组的RKIP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4.7%、14.3%,经Chi-Square Tests检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Ⅰ-Ⅱa期患者中11例未见VEGF-C的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52%,7例IIb-IV期宫颈癌患者癌组织内均见VEGF-C阳性表达,表达率为100%,经Chi-Square Tests检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RKIP和VEGF-C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385,P<0.01)。结论(1)在宫颈组织经癌前病变演变为宫颈癌的过程中,存在RKIP减少或缺失。表明,RKIP作为一种新型的转移抑制基因,其表达的下降能促进宫颈癌的转移,抑制宫颈癌的分化;(2)在宫颈组织经癌前病变演变为宫颈癌的过程中,存在VEGF-C表达的上调。说明VEGF-C的表达与宫颈癌的侵袭转移有关。(3)RKIP和VEGF-C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两者呈负相关。机制可能是RKIP可抑制NF-κB激活,而NF-κB活化又能引起更多的VEGF-C的产生,VEGF-C能通过刺激VEGFR3的产生促进肿瘤淋巴管和血管的生长,从而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存在RKIP减少或缺失及VEGF-C表达的上调,为蛋白激酶抑制剂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