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补肾调心法针刺对于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失眠的治疗效果,为该法用于临床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将符合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对照组法进行分组,分为治疗组30例(补肾调心针刺法)和对照组30例(单纯口服西药),均治疗3个疗程。评价指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和量表评分的变化,最终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1.对治疗前两组PSQI问卷评分进行分析后得出,P>0.05,说明两组间具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药物组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和睡眠障碍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灸组的7个成分在睡眠改善程度以及日间活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针灸组确实有疗效。治疗后针灸组PSQI中的七项评分及总分较药物组低,P<0.05,两组具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睡眠效率评分,P>0.05,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对照组中9例无效,14例有效,3例显效,4例痊愈,总有效率达到70%;治疗组中5例无效,4例有效,12例显效,9例痊愈;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SQI量表根据患者状态评分,并根据评分情况给与统计学分析,发现经过正规补肾调心法针刺治疗3个月,治疗后不同实验分组的组内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尤其,针刺结合补肾调心法在子项目睡眠效率及日间功能的评分上较单纯口服西药组的下降更明显,而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次研究通过对比前后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给与入睡的时间、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过程中觉醒次数等相关补肾调心法针刺治疗3个月的观察指标,补肾调心法针刺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症状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