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针对陕北南部低渗透油田开采时需注水维持地层能量和采油污水利用的实际情况,对油田污水、该区域的清水、地层水等水源混合回注时可能出现的腐蚀和结垢问题开展了相关的研究,探讨不同水源的水质、腐蚀性能、以及混配条件对混合过程及结垢趋势的影响规律,为解决油田回注水过程可能出现的管道、设备的腐蚀和结垢,以及地层堵塞等问题采取的预处理工艺提供基础参数和依据。首先对清水、污水和三个区块的地层水(-31、-6、-12)五种原水进行水质分析。五种水的p H、阴阳离子浓度、悬浮固体含量、矿化度等均有较大差异。清水的p H最高,其次是地层水-31,其它三种水p H相差较小。矿化度是地层水-31最大,其它依次为污水、地层水-6、地层水-12和清水。清水属于Na2SO4水型,污水、地层水均属于Ca Cl2水型。五种水的悬浮固体含量均超标,污水、地层水-31含油量超标,污水、地层水-6的腐生菌、硫酸还原菌超标。其次对五种水的腐蚀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清水、地层水-31、地层水-12的腐蚀速率超标。清水的腐蚀属于全面析氧电化学腐蚀;污水和地层水-6的腐蚀属于局部坑蚀,以晶间腐蚀为主,点蚀为辅;地层水-31和地层水-12属于局部腐蚀,以晶间腐蚀为主,缝隙腐蚀为辅。腐蚀主要诱因是水中氯离子、硫酸盐还原菌和腐生菌、以及悬浮固体。最后对清水、污水分别与地层水进行混配条件的实验研究。不同区块的地层水、温度、混配比均对混合水的p H、成垢阳离子浓度及其总浓度变化率、结垢量等指标有影响。同一混配比条件下,地层温度(40℃)对应的结垢量均比常温对应的结垢量大。清水与三种地层水混合时,结垢量最大的是清水与地层水-31,其次为清水与地层水-6,最小的是清水与地层水-12;清水与各地层水混配时,成垢阳离子总浓度变化率和成垢量最大值对应的混配比大体相对应;适宜的混配比条件:清水与地层水-31和地层水-6均为8:2、清水与地层水-12为5:5;清水与地层水-31和地层水-12混合形成的结垢主要成分为Ca CO3,垢颗粒较大、较松散;清水与地层水-6混合形成的结垢主要成分为Ca CO3,另外还含有少量的硅结晶物,垢颗粒较小、较致密。污水与三种地层水混合时,结垢量最大的是污水与地层水-6,其次为污水与地层水-31,最小的是污水与地层水-12;污水与各地层水混配时,成垢阳离子总浓度变化率和成垢量最大值对应的混配比大多不一致,是由于污水腐蚀菌含量和悬浮固体含量较高引起;适宜的混配比(对应于成垢阳离子总浓度变化率最大的)条件:污水与地层水-31和地层水-6均为6:4、清水与地层水-12为4:6;污水与各地层水混配时,形成的结垢主要成分均为Ca CO3;地层水-31和地层水-6混合形成的垢颗粒较大、较松散;污水与地层水-12混合形成的结垢颗粒较小、较致密。大多数混配比条件下,污水与地层水混合产生的结垢量大于清水与地层水混合产生的结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