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仿真排粪造影在功能性便秘的临床应用,观察并记录盆底及直肠的形态学变化,总结排粪造影影像学规律,研究功能性便秘直肠、盆底形态学改变特点。2.归纳慢性便秘中医证型,继承中医古代经典理论,结合放射科现代先进检查方法,将慢性便秘仿真排粪造影影像学表现与中医证型相关联,初步探讨两者的关系,通过研究不同证型功能性便秘的的影像学改变,拓展了传统中医望诊范畴,使得中医证型的诊断可视化,进一步充实便秘中医诊断客观化依据。为慢性便秘患者提供诊疗帮助。方法随机选取80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肛肠科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便秘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功能性便秘参照2006年发表的罗马Ⅲ标准及《中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中医证型诊断及病情判定标准参考国家标准GB/T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便秘》(ZY/T-1994),分为肝郁气滞证、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在放射科行仿真排粪造影检查,使用岛津数字胃肠机,患者侧坐位在透视下选择性点片,分别拍静息(Rest)、提肛(1ift)、努力排出简称力排(Defecation)时像3张和力排后粘膜像。片内包括骶尾骨、耻骨联合和肛门。所得图像由放射科医师于后处理工作站对影像征象进行测量。测量项目包括肛直角、肛上距、小耻距、肛管长度、肛管宽、直肠骶前间距等,影像学征象包括直肠前凸、直肠粘膜内脱垂、直肠粘膜内套叠、会阴下降、小肠疝、乙状结肠疝、耻骨直肠肌痉挛、骶直分离等。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计量资料以叉±s表示。应用降维法对应分析得到造影征象与中医证型的对应图。检验水准α=0.05,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女男比例为3.7:1,女性患者平均年龄小于男性,两项指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以50-60岁年龄组人数最多,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人数呈递增趋势。2直肠前突及会阴下降发病在男女性别上有差异,女性均明显高于男性,男性骶直分离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耻骨直肠肌痉挛、粘膜内脱垂及粘膜内套叠不同性别发病率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4直肠前突、会阴下降、粘膜套叠、小肠疝、乙状结肠疝、粘膜内脱垂、骶直分离、耻骨直肠肌痉挛在女性各年龄组均呈依次下降趋势。5慢性功能性便秘中医证型以肺脾气虚证最多(53%),肝郁气滞证(16%)、肝肾阴虚证(15%)及脾肾阳虚证(16%)3者分布基本相当。6肺脾气虚证分布在男女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明显多于男性,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分布在男女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7通过对中医证型和造影征象对应图的解读,不同象限内的区分了不同中医证型及其相关的排粪造影表现。进一步通过特异性分析发现,脾肺气虚及脾肾阳虚证型二者之间相关性较强,而肝肾阴虚及肝郁气滞的辨证分型差异性较大,更具特征性。会阴下降及粘膜内套叠距原点最近,对应辨证分型的显著性不高。而耻骨直肠肌痉挛距原点最远,更具统计学差异。肝郁气滞与耻直肌痉挛相关性强;肝肾阴虚与粘膜内脱垂、直肠前突相关性强。脾肺气虚与脾肾阳虚更倾向于出现会阴下降、粘膜内套叠、骶直分离、小肠疝及乙状结肠疝;结论:中医认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天癸”日渐消退,生理机能均自然表现为下降趋势,排便能力亦随之下降,因此老年人便秘的发病率升高。老年人气血阴阳两虚,若患慢性便秘,迁延不愈,久病必虚。本研究中医辩证分型亦认为慢性便秘以虚证为多,故治疗老年性便秘主要原则应以补益滋养为主,不宜急攻峻下。女性功能性便秘患者排粪造影征象最常见会阴下降、直肠前突、粘膜内套叠,可能是受直肠前壁薄弱松弛及经、孕、产等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中老年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盆底肌肉也变薄弱,加之盆底肌受损松弛,因此易发直肠前突、会阴下降及粘膜内套叠。小肠疝、乙状结肠疝、骶直分离可能是盆底、直肠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其分布趋势在各年龄段变化不大。男性便秘的发病率主要与年老体衰有关,可能是男性受性激素变化的影响较少及盆腔局部解剖特点所致。本研究初步对客观可见的影像学征象与中医分型之间关系进行探索,发现二者存在一定相关性。肝郁气滞证易出现耻直肌痉挛;肝肾阴虚证易出现粘膜内脱垂、直肠前突;脾肺气虚与脾肾阳虚更倾向于出现会阴下降、粘膜内套叠、骶直分离、小肠疝及乙状结肠疝;由此提示对于排粪造影出现耻骨直肠肌痉挛的功能性便秘患者,应重视疏肝理气方药的运用;出现会阴下降、粘膜内套叠、骶直分离、小肠疝、乙状结肠疝等征象的FC患者,应侧重健脾益气方药的运用;出现粘膜内脱垂、直肠前突的患者治疗上应重视运用滋阴补肾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