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氯联苯(PCBs)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虽已被禁用多年,但仍广泛分布于环境中。PCBs难溶于水而易溶于脂肪等有机物,能随着环境接触或食物链进入生物体内。在生物体内不同组织中的蓄积量与组织内脂量含量呈正相关,例如脂肪和肝脏等组织中蓄积的PCBs含量较高,所以脂肪动员可导致体内PCBs分布改变。目前关于PCBs对于生物体的毒性效应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生物抗氧化防御和化学致癌致突变的影响上。本文以斑马鱼为实验动物,PCBs为典型POPs物质开展研究。1、通过2%体重和饱食投喂的差异化喂食,斑马鱼在day14即出现体脂含量差异,day35后体脂含量达到稳定,day35高脂组平均体脂含量为低脂组的1.18倍(♀)和1.28倍((?))。加之建模过程中鱼体体长无显著性改变,证明建立了体长稳定的斑马鱼不同体脂含量研究模型。2、暴露阶段中将高脂和低脂斑马鱼暴露于10μg/LPCBs14d,清除阶段时将斑马鱼移入清水饲养21d。各取样点中,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PPARα)表达量有波动,但体脂含量无显著改变且肝细胞组织学无差异,证明本实验中PCBs对鱼体脂肪动员的影响有限。3、10μg/L PCBs暴露可诱导芳香烃受体(AhR)、细胞色素P450 1a(CYP1a)等I相代谢相关基因,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等Ⅱ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但在不同体脂含量个体中响应程度不完全相同,低体脂组无论在暴露期还是清除期中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高脂组(P<0.05)。说明体脂含量较低的个体对于PCBs的代谢作用更为强烈。4、10μg/LPCBs暴露还可诱导热激蛋白70(HSP70)、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等氧化应激,以及蛋白激酶38(p38)、肿瘤蛋白53(tp53)等癌变相关生物标志物的表达量发生显著上升(P<0.05),不同基因对暴露的响应过程有所区别。总体而言,低脂组在暴露阶段中表达量显著高于高脂组(P<0.05),而在清除阶段初期,,其响应衰减速度快于高脂组。说明高体脂对PCBs诱导的毒性效应有一定屏障作用。5、清除阶段中,禁食条件会导致PPARα基因表达上调,肝脏细胞中的脂滴消失,21d内体脂含量显著下降44.1%(♀)和52.0%((?))。体脂动员会诱导PCBs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出现大幅波动,说明PCBs在体脂动员过程中的释放和代谢速率不与体脂下降呈简单的线性关系。体脂动员同样会导致氧化应激、癌变效应等毒性相关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出现改变,不同基因对暴露的响应过程有所区别,且具有性别差异。总体而言也意味着体脂动员中的斑马鱼受到来自于PCBs的毒性胁迫更强。结论:静态高体脂含量,对PCB暴露产生的氧化胁迫和致癌作用,无论在暴露期或是清除期,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体脂动员会导致机体各项生物标志物改变,指示体内可能正经历新一轮的PCBs内源性暴露。本实验结果不仅可丰富与POPs物质相关的毒理学理论,也有助于相关毒理学评价实验方案的制定和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