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的母爱主题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是迄今为止美国文学史上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她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响着美国乃至整个世界文坛。   莫里森的小说始终以探索和表现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在莫里森的小说中,黑人妇女问题与母爱主题一直是莫里森关注的中心。有关莫里森小说母爱主题的研究多关注《宠儿》,《秀拉》等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本文关注的是莫里森的第三部作品《所罗门之歌》,迄今为止莫里森唯一一部关于男性成长的小说。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黑人女性主义研究的视角结合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对小说中反映出的种族与性别双重压迫下的黑人母亲的“失落的母爱”与“承载文化的母爱”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解读,并试图探索这两种母爱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个人,子女及黑人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论文首先从母爱对莫里森本人成长经历及创作主题的影响出发,研究黑人女性主义及莫里森的黑人女性主义理论,重点研究莫里森对“母性”的理解。其次分析主人公生身之母,露丝的“失落的母爱”的成因与表现,以及这种母爱对黑人子女成长的影响。然后与露丝对比,分析主人公精神之母,姑姑派特拉的“承载文化的母爱”的成因与表现,以及对主人公成长的影响。最后的结论认为,尽管《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莫里森关于母性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及小说创作的母爱主题在这部作品中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传承民族文化的黑人母爱是非裔美国人的传家宝和民族凝聚力的原因所在,使非裔美国人在种族压迫和白人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得以延续,也正是这种承载历史与文化的母爱使新一代美国黑人拥有了真正的自我身份和民族文化意识。
其他文献
威廉·戈尔丁是二战后著名的英国小说家,他以揭示人性恶的作品闻名于世。读者了解更多的是他的代表作《蝇王》,而对后期作品《金字塔》却很少关注。事实上,这部作品是对他前
弗吉尼亚·安德鲁斯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最畅销小说作家之一。《阁楼之花》一经出版,即荣登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排行榜,最高排名第四;《阁楼之花》的续篇《风中花瓣》出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