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以“李昌奎案”为视角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jie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我国短时期内不会废除死刑,在我们这个有着“杀人偿命”浓厚报应心理的国度里,作为最古老的自然和多发犯罪形式的故意杀人罪的死刑废除就会更加遥远。在司法实践千差万别的故意杀人案件中什么情况下该判处死刑,什么情况下该判处死缓,即故意杀人罪的死刑如何适用,能不能确立一个死刑适用的最低标准以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这都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以“李昌奎案”为视角并结合常见的刑罚裁量情节,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部分对“李昌奎案”案情进行了详述并引出案件理论争议的焦点,接着分四部分对故意杀人罪死刑适用的基础、标准、死缓的适用及本案死刑适用的争议焦点进行了明晰。   第一部分:详述了“李昌奎案”的案情及本案引发的理论争议的焦点。   第二部分:概述了故意杀人罪死刑适用的基础,从故意杀人罪的理论基础、社会基础、司法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展开。   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了故意杀人罪死刑适用的最低标准。先是概述了死刑适用的标准,接着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在被告人故意剥夺了他人生命且被害人无过错的情况下,才考虑对其适用死刑。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作为死刑另一表现形式的死缓的性质、适用条件并结合具体案例对司法实践中常见的该判死刑却判死缓的情形加以概括总结。   第五部分:对“李昌奎案”的案件争议焦点进行了明晰。对主观恶性极大、手段特别残忍本该处死刑的情节与法定从宽、酌定从宽情节并存时该如何处理进行了分析。
其他文献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也逐渐成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是学生写好一篇作文的基础,研
期刊
张君劢在中国近现代宪政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多次参与了宪法制定,并长期从事宪政实践活动,为中国的宪政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张君劢在长期从事宪政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不
“住有所居”不仅是每个老百姓的心中所想,而且也是我们的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话题。前几年,由于房价涨幅过大、涨速过快,导致目前我国房价普遍偏高,与收入不成比例,住房问题已经成
建立一整套以人本思想为基础的政治活动准则——而这准则便是解放思想的底线    这几个月,关于解放思想的话题不少,但依我观察,各个领域的人讲的解放思想似乎不是一回事。地方官员讲解放思想似乎更多地是讲开拓工作思路,学术界的朋友则似乎在讲自由表达。而我理解高层政治家是把解放思想看作一个政治行为,要官员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完成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思想变革领域没有完成的任务。  解放思想是一个特定的政治发展历史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