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麻醉药对健康人和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在2018年5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招募并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健康人组),年龄20-50岁,ASA分级为I;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选择了行择期乳腺癌根治术患者20例(肿瘤组),年龄30-60岁,ASA分级Ⅰ~II级,肿瘤TNM分期0~II期。所有参加研究的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入室进行一般生命体征监测,开放两条外周静脉通路。健康人组统一采用靶控输注单一药物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进行麻醉诱导及维持,镇静深度基于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分别于麻醉诱导开始前(T1),BIS值首次降至50(T2),输注丙泊酚30min(T3),1h(T4),2h即停止输注即刻(T5),苏醒即刻(T6),苏醒后2h(T7),24h(T8),48h(T9),72h(T10),以上10个时间点抽取外周血2ml。肿瘤组T1-T3时间点操作同健康人组,丙泊酚输注30min即T3采血操作结束后,予顺式阿曲库铵0.2mg/kg,瑞芬太尼4ug/kg,置入喉罩建立人工气道,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设置呼吸频率12-14次/分,潮气量为8-10ml/kg,气道压Pmax<30cmH2O。术中维持使用丙泊酚靶控输注及瑞芬太尼持续输注,间歇补充顺式阿曲库铵。在手术过程中依据镇静深度,手术进展以及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泵注速度,如有必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托品等)。手术结束时抽取外周血为T5,术后24h采外周血为T6.上述各个时间点外周血样本均于EDTA试管混匀后置入4℃冰箱暂存,在实验室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及比例,其中主要测定项目包括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数量,CD4+淋巴细胞,CD8+淋巴细胞,NK细胞数量,CD4+/CD8+比值。结果:20名健康人的外周血送检样本均合格且纳入实验结果;肿瘤组入选20例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术前血红蛋白,白蛋白,肝肾功能,肿瘤部位,分化程度,TNM分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的变化:健康人组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CD4+淋巴细胞,CD8+淋巴细胞,NK细胞的数量与靶控输注丙泊酚前相比较,在给药30min,1h,2h和苏醒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D4+/CD8+比值在各个时间点无明显差异。肿瘤组T1-T3时间点同健康人组变化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给予瑞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喉罩建立气道,及手术刺激等后,观察到手术结束时与健康人组无明显差异,但是在术后24h肿瘤组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相比较健康人组,均已恢复且高于麻醉前水平,且在麻醉后3日达最高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麻醉药物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会对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瞬时抑制后快速恢复的特点来影响免疫功能,在停药后2h可逐渐恢复至给药前水平。丙泊酚对行择期手术的乳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健康人无明显差异,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恢复缓慢可能与其他药物及手术应激等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