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跳高项目发展的100多年里,历经了五次技术变革,时至今日背越式成为了跳高的主导技术。我国跳高项目也一度绽放于世界田坛,朱建华三次打破世界纪录,郑凤荣、金玲等女子优秀跳高运动员也是成绩显著。纵观我国跳高发展,女子跳高已出现大幅下滑,优秀人才匮乏。邓思艺作为年轻一代,仅两年多的跳高训练就夺得了2015年青运会该项目冠军,其经验和技术值得研究,一方面,为备战2017年全运会实现技术性突破获得更好的成绩;另一方面,关注我国女子跳高后备人才培养,对我国女子跳高项目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通过查阅近20多年跳高项目相关文献132篇,深入研究了跳高技术的发展,并随四川省田径队进行了近一年的跟队研究,充分了解一线运动队的训练与竞技。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三维录像解析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使用两台JVC高速摄像机拍摄运动员技术并经星高钛解析系统得到运动学参数,对比郑幸娟、王林、刘肼毅和张露予4名国内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技术参数,得出了以下结论:(1)邓思艺助跑最后一步起跳脚着地时相重心水平速度较低。最后一步起跳脚着地时相重心水平速度仅为6.51m/s,与郑幸娟等4名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差距明显。速度素质及起跳脚着地支撑能力有待提高。(2)邓思艺助跑水平速度利用率低,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相对较弱。起跳腿主动肌离心收缩能力不足。提升助跑最后一步速度和助跑节奏把控能力,充分利用助跑形成的水平速度获得较高的起跳垂直速度。(3)邓思艺具备合理的最后一步步长和良好的助跑节奏,步长身高比与我国优秀运动员没有差距。合理的最后一步步长是保持快速助跑、以良好的助跑节奏积极进入起跳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充分发挥起跳技术的有力保障。邓思艺三级跳远技能的迁移使其跳高具备优异的助跑与起跳节奏。(4)助跑最后一步身体内倾角变化幅度与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平均值差距较小。但邓思艺助跑最后一步着地实现身体内倾幅度较小,内倾角仅有81.03°,主要由于弧线助跑速度慢,身体内倾幅度不够,后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5)邓思艺起跳离地时刻身体重心高度H1较小,H1与身高比值也小于优秀运动员,起跳腿髋、膝、踝关节蹬伸幅度不够表现为蹬伸不充分,另外起跳腿主动肌离心收缩能力弱;身高和H1高度存在劣势;摆腿速度合理,交叉双臂摆动效果差,表现为角速度较慢,手臂僵直摆臂力量不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