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c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机理和修复原理及技术的研究是国内外环境学和生态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在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各种手段中,植物修复(生物修复的一种)是一种耗能低、效果好的新技术,已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本研究在富营养化浅水水体中以软隔离技术,建立相互独立的试验区。根据水体富营养化特征,首先有控制地引种漂浮植物-凤眼莲,抑制藻类生长,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水质;然后逐步引种冷季型和暖季型水生植物,构建时间和空间上镶嵌的植物群落,建立以水生高等植物为优势的清水态生态系统。重点研究和总结了漂浮植物的引种和控制技术以及适宜的控制规模;沉水植物恢复对浮游植物种群数量以及结构的影响;探讨了沉水植物恢复对水质的改变,以及冷暖季植被交替期水质指标的变化。 结论如下: (1)先锋种的引种及其生态作用。植物修复的早期,选择耐污性强的r-对策漂浮植物作为先锋物种,以快速控制藻类生长,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沉水植物的引种栽培和恢复创造条件。漂浮植物-凤眼莲的盖度越大,对透明度的改善效果越好,通过实验数据建立透明度/水深与盖度的模型:y=1.1669x+0.1825;透明度提高一倍所用时间与盖度的模型:y=31.556e-3.2682x。但如果任其发展会导致水体溶解氧的浓度将越降低,水生生物死亡等问题。为了获得最佳的效果,建议漂浮植物-凤眼莲的初始引种盖度以20%左右为宜,并注意及时打捞,控制其盖度不能超过50%。 (2)漂浮植物-凤眼莲虽然有很强的抑制浮游植物的作用,但是对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影响不大。漂浮植物对浮游植物抑制作用的发挥需要达到一定的盖度,当盖度为20%时,抑制效果为30%,当盖度为70%时,抑制效果达到了82%。但漂浮植物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水体中浮游植物主要门类组成的相似度很高。 (3)冷暖季沉水植物恢复后,在其生长期能够有效地控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水生高等植物恢复后与恢复前相比较,总氮指标平均降低了20%~73%,亚硝酸盐氮指标降低了15%~79%,总磷指标平均降低了11%~61%,水体透明度平均提高了50%~200%,而且水体中各项水质指标波动趋缓,变幅很小,水生高等植物的恢复稳定了水体的清水态。 (4)水生高等植物的恢复可以有效地控制浮游植物数量,并可以控制蓝藻、绿藻等富营养化藻类的数量,改变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彻底的解决富营养化的最主要表现“水花”的发生基础。水生高等植物恢复后浮游植物数量平均降低了42%~92%,而且波动趋缓,消除了藻华的爆发。水生高等植物恢复后,出现了甲藻门(Pyrrophyta)和金藻门(Chrysophyta)的一些清水指示种且占有一定的比例。蓝藻门(Cyan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隐藻门(Cryptophyta)、及裸藻门(Euglenophyta)藻类所占比例与水生高等植物恢复前相比有明显下降。 (5)在冷暖季水生植物交替期有氮磷指标上升、透明度下降的趋势,不利于植被的顺利演替。如何实现冷暖季水生植物的顺利交替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
翁同龢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晚清重要事件无不参与。在文化领域内,翁同龢的诗词、书画、收藏均有很深的造诣、影响,他并非一个专业书
目的汉化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特异性用药信念量表,并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检测其信效度。方法对特异性用药信念量表进行翻译、回译等,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
余华是20世纪80年代登上文坛的作家。关注人的精神空间,书写人的生存境遇是余华始终如一的追求。余华在早期作品中,隐藏在形式试验下的是对人的生命和存在状态形而上的思考与探
母子公司管理是所有大公司发展历程中所必然面临的课题,也是一直受国内外理论界所重视的焦点问题。我国从真正意义上开展母子公司探索的时间不长,理论界也缺乏这个专题领域的完
对雷达探测能力的仿真往往是武器系统作战效能仿真中重要的一部分,功能仿真由于其方法简单、使用方便、速度快,比较适合较大对抗系统中对雷达探测能力的仿真。将被动侦察雷达
在危重病人的抢救过程中 ,护理工作是抢救成功的重要部分 ,急救护理思维贯穿于整个抢救过程 ,直接影响着抢救的成败。将急救护理思维分为抢救器材的应用———器械护理思维、
目的测定四川回春堂瓜蒌种植示范基地和当地药农的瓜蒌籽中脂肪酸含量及组成。方法气相色谱法。结果两地瓜蒌籽中油脂含量较高,分别达40.5%和37.8%。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7%
大众传媒在现代外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交行为实体借助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影响舆论,在受众中建立信任、获得支持以及增强联系,进而促成或改变国家之间的外交政策,对国际
网络化协同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模式,是指一个产品开发团队,在计算机通信网络提供的分布式协同环境支持下,以群体工作目标为核心,并行、协同地设计产品的过程。网络化协同设计加强